姚媛以一系列的作品,冲击着人们的视觉习惯。对山水画家、花鸟画家、人物画家,这种传统的分类,姚媛不以为然,她所做的,正是打破山水与花鸟与人物等画种之间自古以来的彼此隔离,用自己的探索,拓展中国画的表现空间。70后的姚媛,也许,并没有这样明确的野心,但是,她的创作实践,正在让这一野心成为可能。
姚媛的绘画记忆从幼年开始,画画是她唯一喜欢做的事。70后的她,有着强烈对上学时不允许画画的抵抗,18岁的姚媛,居然离家出走,跑回四川,引起了校长的关注,人生便改变了。1991年姚媛考进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师从范扬先生,专攻工笔画。毕业后因为“艺术谋生”和婚姻生活的变故,竟让她八年之中没有画过一张画。那段总是“服从别人意志的生活”使她无法再忍受下去,后来她就背着包独自去了四川,这时她才发现只有在自然山水的怀抱里,才会得到永恒的抚慰,这也更加坚定她重新拿起画笔的决心——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那句话:抽刀断水水更流。
在这以后,姚媛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长平秋色图》,让姚媛对于绘画的理想变为了现实,坚定了姚媛能够作画的信念,这对姚媛尤为重要。从此,姚媛进入了对绘画艺术的深入探索和锐意创新。2004年底,在基本完成《长平秋色图》的创作后,姚媛创作了《雪山秋华图》。这一系列作品的用笔跟《长平秋色图》有了不同,姚媛用一种很奇特的皴法,像水波纹一样,她觉得这个皴法能表达自己印象中的黄山岩石。有人把这个水波纹皴法称为姚氏皴法。同年,姚媛还创作了《屏风系列·相见欢》等四幅作品,这四幅画里,出现了姚媛的独特面貌:山水和花鸟结合的新颖图式。
花,在姚媛的作品中,一直是重要的元素。在山水和花卉不合理构成的作品中,让画面有了更广泛的想象空间。2005年之后,姚媛完成《一花一世界》创作。2007年初,喜欢昆曲的姚媛,创作了错置的风景为主题的代表作《游园惊梦》。姚媛开始接触当代艺术,她画石头,如《湖石》、《湿》、《高山流水》,在石头中响应着一个人生活中最私密、最贴身的感悟;画《路上的风景》、《叠嶂》、《彼岸》,将古法山水风景与当代场景直接嫁接起来;画《春》、《夏》、《秋》、《冬》,硕大的花卉与迷蒙的山水风景之间,暗含着深度的寂静与失落。
作为70后的画家,姚媛似乎更懂得经营画面,她可以用一个好看的图式,将一个现代的观念藏在里面。这不仅是姚媛的特点,很多70后画家似乎都有这样的特征,姚媛这样解释:“艺术是一个观看的历史, 70后能够看清楚过去是怎么回事。从建国到文革到改革开放,70后只是一个观看者,对我们而言都已经过去了,跟我们没关系了。我们的起点是干净的。”
变奏之路□孙磊
在承袭这种特质化的东方精神方面,姚媛是毫不畏惧的,她的方式之一就是贯注于“气”的抒发与冥想,她的新画中弥漫着一种氤氲之气,在她过去的画中并不明显。过去,姚媛的画满溢阐释的乐趣,花鸟、风景山水的直白嫁接更多地展现出姚媛试图说清楚某件事情的欲望,当代艺术的观念直接影响了她。而现在,她似乎净化了这部分因素,把某种说服力变成一种可以触摸的、带有温度的浸染力了。比如,原先的嫁接在形式上直接参与阐释,花卉与场景的不成比例的强硬串联试图展开一场可能的展示性的演讲,来描述和灌输一种理念。而现在,姚媛几乎不再使用那种演讲的腔调,而转换成一种合理性场景的再创造,画面坚持构建的视觉合理性,强调置身其中的无言观看而不是高声呼喊,强调精神的流淌而不仅是视觉的结构性配置,因此,姚媛不由自主地沉溺进她设定的时间的氤氲气息里,实际上,是她情感的内质表达成就了这一切,也就是说是她自身的精神沉浸构成了画面的混沌气质,并且,观念的申诉也被引进这种沉浸里,显得静穆、淋漓、深沉,充满回响。姚媛的“气”始终在路上,路常常作为气的对应物而存在,气是混沌的、弥漫的,而路又强化着清晰和确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