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0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下一篇 4 2011年9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丹青造诗境
  参展作品 山茶先发 纸本彩墨
  参展作品 春之秀 设色纸本

  化蛹为蝶,破茧而出。这之前要经历多久的黑暗,多少的摸索?柳学健说,他对这个社会充满了征服的欲望,从来不惧,不管未知的困难有多少,不管征服的路有多长,最后,他是强者。正如许巍在《蓝莲花》里唱的: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所要做的是利其攻克的武器,丰满能够高飞的羽毛。

  1979年,15岁的柳学健初中毕业了。母亲是个病身子,父亲是个码头工人,天天靠扛大包挣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有一个20平米的家,简单到一无所有。学健晚上睡觉的地方就是烧饭间。小小的学健不愿意上高中,他得挣钱,所以他顶了父亲的职,到木材加工厂当工人。学健一笔带过说,也是力气活,拉大锯。

  艰苦的生活,沉重的工作,不仅没有让这个有志青年折翅,反而让他对生活寄予了更多的希望。他一天也离不了画笔,而且对社会充满了争取、渗透然后必胜的信心。他用那支还相当稚嫩的画笔,给小饭店写招牌,写广告牌,给单位的会议室、办公室画画。1986年,学健靠画画的钱,买来砖瓦木材,给自己建了一个窝,7平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简单意义上说,是这样,但对于学健,意义要深远得多。

  25岁,学健的人生开始着上了彩色。这一年,学健在绘画上屡屡得奖,这一年,学健为了70岁老母的叮咛,结了婚。

  成家后的柳学健,对生活更是多了一份责任。立志成为好画家的柳学健,深知自己的软肋在于绘画的理论基础及文史国学素养。1990年,离开学校10年,初中水平的他坐到补习班突击高中课程,他顺利地上了大专,接着又考到了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读美术硕士研究生班。从1988年第一次办个展,随后的二十年,他每年都要办一至两次画展。画展上他不放过一条建议,一句指点,哪怕是买家小小的想法,他也反复揣摩,绘画、办展、拍卖,形成创作、评论、提高、市场的良性发展道路。

  功成名就,但柳学健觉得还缺少点什么。儿时的陋室偶尔会在他头脑中闪回,工作后自己盖起的7平米的家让他忘不掉。作为画家,他早已把可以办大画展的展馆当作了艺术殿堂。对,他要亲手建一座这样的殿堂。2007年11月,由他个人投资的京口美术馆在镇江正式开馆。馆高四层,建筑面积达3400多平方米,成为当时省内最大的美术馆。展厅中工笔兼写意的花鸟画,用色极其中国味。画面或喜气洋洋,或绚丽烂漫,极具装饰性。繁复的形象,艳丽明快的色调,画家以扎实的造型功底为依托,用繁复到极至来突出个性,以极至的个性来打动观者。那是画家柳学健,对生活的热情之心,对艺术追求的不懈之心,对未来的美好怀想之心。

  灵性丹青

  古今契合

  □马鸿增

  在当今程式化泛滥的花鸟画坛上,灵性丹青显得格外耀眼。柳学健花鸟画的最大特色就是富于灵性美。所谓灵性美,是艺术作品的一种整体审美效果,它往往具有构思睿智、意境清新、笔墨清逸、天趣盎然的品格。这是创作者灵魂、灵气、灵感贯注其中所致,又由花鸟形象的灵性、笔墨技艺的灵性、章法布局的灵性等共同构筑而成。在当今花鸟画创作大趋势中,柳学健花鸟画创作中的灵性美具有某种代表性。

  灵性美的创造,归根到底取决于艺术语言的创造。柳学健深知,笔墨自身特有的形式美感,能令人产生愉悦的情绪,亦引人入胜。在艺术语言的锤炼上他毫不懈怠。对于古今名家书画的广收博览,使他掌握了传统笔墨语言的要津;而对于现代生活的领悟,又使他开拓了思路。他以敏锐的艺术感觉,站在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以现实生活的追求去追逐现代艺术的精妙,以文化素养和积淀去运用传统。在他的作品中,起主调作用的是传统笔墨的神气、骨力、韵味,起协奏作用的是西方色彩强烈的表现力、冲击力,画面构图也适当借鉴了现代构成的意蕴。作品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传统神韵与现代意味的契合。

  需要特别指出,在当今生活节奏无比快速的状态下,人心浮躁,柳学健在花鸟画中所创造的境界却取向“静”和“净”,这不是脱离时代,而恰恰是适应了时代,适应了当代人渴求精神慰藉,乃至高扬生态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的需要。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才被众多鉴赏者所珍爱。传统文人花鸟画也讲究静气逸趣,但柳学健并没有重复前人,他在生活体验中悟出了时代的新机,因而拓展了花鸟画的审美内涵。

  总之,化平常为奇特,化传统为现代,化心源为艺术,这是柳学健花鸟作品所给予我们的印象,也是他花鸟画灵性美的闪光之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艺周刊 A30 丹青造诗境 2011-9-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