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通市海安县有这样一户家庭,从87岁的祖母张英玲到56岁的儿子闾骏再到30岁的孙子闾浩,祖孙三代出了6名教师,而且都在基层农村学校任教……祖孙三人的执教经历跨越了半个多世纪。
充满激情的老一代
年近九旬的张英玲老人虽然面容清瘦,但是依然眼睛明亮、思 维清晰、语言流畅,言谈间,颇有一股儒雅的书卷气。说起自己钟爱一生的教育事业,张老流露出了无限深情。
1951年,新中国成立不久,26岁的张英玲就走进了校园,开始了她30年的教师生涯了。据张老介绍,当时学校的教学条件很简陋,教师的工作也极其清贫而辛苦,虽然那时工资少得可怜,但大家依旧充满工作激情。
提到自己同是教师职业的爱人闾建民,张老有些黯然神伤。闾建民1959年正月病逝。“那时,我们在生活工作上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后来他患有脑膜炎,当时没有治疗水平就走了。走时太年轻了,儿子才18个月。”
他接过母亲的教鞭
闾骏一出生就没有了父亲臂膀的依靠,他早早从生活的困境中学会了自立和坚强。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满是妈妈站在讲台上神采飞扬的样子,和妈妈那支能吐出红墨水、能让学生或开心或羞惭的“神奇”的钢笔。做一名教师,成为幼时闾骏心中的梦。
1978年,闾骏22岁,高中毕业的他响应政府号召,作为知青去了南屏乡,后来就走进了南屏公社双桥小学,有一首歌唱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年轻的闾骏,从母亲手里接过教鞭,也接过了爱的接力棒。
闾骏的爱人葛仁兰曾经也是一名教师,从事过幼教工作。
新世纪接班的一代
“就业时选择当老师,对我来说,也算得上是顺理成章。因为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受奶奶、爸爸的影响太深了。”2004年,闾浩大学毕业后,在西场初中从事专职美术教学工作。谈起乡村教育,闾浩希望政府加大对农村小学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的差距,均衡教育资源发展。对此,在南屏小学担任语文老师的闾浩的妻子杭素琴深表赞同。她说:“教师,不能只是简单的教书匠。”刘文奇 王文之 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