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3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引发热烈关注,《艺+周刊》记者上海“追”莫奈
印象派领袖莫奈:用颜色锁住阳光的人
  莫奈《睡莲》
  莫奈《小舟》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从印象主义的产生、发展看,创始人非马奈莫属,但真正完全实现印象主义理念和技法并且一以贯之的当推莫奈。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对西方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印象主义。

  目前,“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正在上海展览,引发了观赏热潮。

  本版整理 现代快报记者 白雁(署名除外)

  《艺+周刊》记者上海看展

  为你送上第一手观展情报

  作为“中法建交50周年”重要庆典活动之一,“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自3月8日在上海开展以来,受到了热烈追捧。虽然展览的门票定价远远高于公立美术馆,并且每人限购2张,但这些都没能影响到人们观展的热情。开展当天,就有3500名观众入场观展,排队等待的时间更是长达2~3小时。这并不是“莫奈”首次到上海办展,在2002年、2004年和2010年莫奈的作品都曾“作客”上海,每次到访无一例外都能引发观赏热潮,足见“莫奈”的强大号召力。

  本次展览地点设在淮海路K11购物艺术中心地下三层,共展出52件印象派大师真迹,包括40幅莫奈作品、12幅莫奈收藏的其他印象派画家如雷诺阿等大师作品,以及3件莫奈生前的贴身物品——眼睛、烟斗、调色板。全部展品分为朋友与肖像画、讽刺肖像画、光影诗篇、莫奈画院、永恒莫奈五大主题。展品均来自巴黎马摩丹莫奈美术馆,该馆是目前世界上典藏莫奈作品最多、最丰富的美术馆之一,作品几乎全部来自于莫奈儿子米歇尔的捐赠。

  3月20日,现代快报《艺+周刊》记者前往K11一探展览情况。由于是工作日,画展售票处排队等候的人并不多,因此如果时间允许,建议大家尽量选择工作日的时候去观赏,可以避免周末的“高峰期”。进入展厅,如果有观众担心自己无法“读懂”这些名作,可以在展厅门口租一台20元的语音导读。观赏时,可以一边听着画作背后的故事和莫奈的人生,一边欣赏画作,这样可以更加容易理解莫奈的作品。作为中国大陆目前价值最高的一次莫奈专题画展,这次主办方尤其重视安保,特地聘请了专业的安保公司进行保障,展厅内外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安保人员。同时,主办方在展厅内不仅设置了观展一米线,同时还安装了警报器,观众稍有逾矩,就会听见警报。据了解,此次展览保额总价值更是高达6亿欧元。

  展出的全部55件作品被分成两个展厅展出。第一展厅内,既有同是印象派大师的雷诺阿创作的《岩礁上的沐浴者》等艺术珍品,也有莫奈在青年时期创作的风景画《伦敦国会大厦·泰晤士河倒影》《帆船,夜晚印象》等。但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莫奈青少年时期的讽刺漫画,如《小庞特翁德·阿特尔》《西奥多·佩罗盖》《波尔多红酒》等。《波尔多葡萄酒》作于1857年,莫奈在波尔多红酒的瓶子上,以一位醉酒的、圆滚滚脸庞的胖男人的头来取代瓶塞,以酒瓶代表男人的脖子,酒桶象征身体,来体现象当时饮酒成风的现象。而第二展厅内,则有吸引了大部分观众眼球的,莫奈中年时期在吉维尼花园以及晚年时期的代表作品,其中特别值得一看的是4幅莫奈的巨幅油画,分别是3米长的《紫藤》、1.5米高的《萱草》、超过2米高的《睡莲》等,如此多的莫奈“大装饰”系类作品是首次亮相中国大陆。展览现场,巨幅的《睡莲》前挤满了的观众,这幅创作于1914年到1917年之间的油画,是莫奈185幅《睡莲》中经典之作。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6月15日。

  见习记者 杨於佳 现代快报记者 徐馨儿

  去巴黎追梦的年轻人

  1840年11月14日,莫奈出生在巴黎。5岁时,莫奈全家移居到诺曼底的勒阿弗尔,开了一家杂货店营生。勒阿弗尔有高高的悬崖和变幻莫测的大海,少年时代的莫奈经常逃课出去,整日眺望大海与多变的天空,并试图用画笔捕捉那些多变的色彩和线条。

  在枯燥的课堂上,莫奈偷偷给老师们画速写肖像。他能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和动态进行夸张变形,神情惟妙惟肖。当他逃课坐在勒阿弗尔港边时,见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形形色色的人,便带着自己的好恶情绪,把他们一一定格在画面上。

  10多岁时的莫奈已小有名气,小城里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小小漫画家,更有上门来求画像者。莫奈为自己作品开出的价格是每幅20法郎。

  此时,莫奈认识了欧仁·布丹。布丹比莫奈大16岁,是个画家兼销售商,他有一家画框店。布丹为那些到海岸避暑的画家们的作品配框,并进行代售。布丹看过莫奈的漫画后,很是欣赏,认为“一看就知道,很有才华。”

  欧仁·布丹成为莫奈绘画之旅上相遇的第一个重要人物。在跟着布丹学了6个月油画以后,莫奈接受他的提议去巴黎正规地学习绘画。1859年5月,莫奈带着布丹写给巴黎一些小有名气的画家的介绍信,满怀着憧憬,从海边小城勒阿弗尔来到繁华的大都市巴黎。

  努力描绘“最初的印象”

  跨进巴黎,莫奈得其所。不过,生性叛逆的他,并没有对正统的学院派表示出多大兴趣,而是流连于各种沙龙展,结交了一批个性像他一样自由的艺术家。

  在维斯学院,莫奈认识了后来成为印象派主将的毕沙罗。毕沙罗一直被后人称为“印象派的米勒”。他的画风充满一种农民的质朴与单纯的诗意。与莫奈一样,他热爱乡野与农村。后来,莫奈又结识了巴齐依、雷诺阿和西斯莱,四人志同道合,经常结伴出去写生,诗情画意的枫丹白露森林中,处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莫奈一直关心的是自然给予自己的第一印象,他说:“当你去画画时,要设法忘掉你面前的物体,一棵树、一片田野。只是想这是一小块蓝色,一小块长方形的粉红色、一丝黄色,然后准确地画下你所观察到的颜色和形状。直到它达到你最初的印象时为止。”

  莫泊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一个风景画家的生活》,描述了莫奈的这种作画方法,并表示了赞叹:“我常跟随莫奈去找寻他的印象。这时候他过的已不是画家的生活,简直像追捕猎物的猎人。孩子们带着或空白或未完成的画布,踉踉跄跄地随他东奔西走。这位讨厌弄虚作假和墨守成规的画家,面对着他的画,等待着、窥伺着太阳和阴影,他几笔就把洒落的光线和飘过的云朵采集下来,快速放在画布上。我曾亲眼目睹他这样抓住一簇落在白色悬崖上的灿烂阳光,把它锁定在一片金黄色调中,使这难以捕捉的耀眼的光芒产生令人惊异的效果。”

  永远的女主角卡美尔

  翻开莫奈的早期画册,画中女性几乎都以同一个女子——卡美尔为原型。这是他的第一任妻子。

  卡美尔最初是莫奈的模特,莫奈的《绿衣女子》即是以她为模特。这幅作品仅仅画了四天,但这幅作品却在年度官方沙龙展上获得了好评。1867年,他们的大儿子出生了。1870年,他们正式结婚。有了孩子之后,生活负担变得更加沉重。莫奈没有任何收入,买不起画布,只好刮掉旧作的颜料,再在上面作画。1877年,卡美尔第二次怀孕。那一年她30岁,身体愈发不好。由于长年奔波劳累,卡美尔终于病倒了。

  在起起落落的岁月里,据说莫奈用了10年时间,断断续续绘制出《红围巾:莫奈夫人画像》,直至卡美尔病逝前一年才最终完成。1879年初秋的一个拂晓,卡美尔离开人世。莫奈忍住悲痛,画下了一幅《临终的卡美尔》。这位在莫奈成名前始终无怨无悔的女子,未享受过一天的荣耀,也不曾拥有一件像样的首饰。入殓时,莫奈将一枚刚刚从典当行赎回的奖章挂在她的脖子上,作为纪念和安慰。

  卡美尔病逝后,赞助商的妻子爱丽丝主动担负起照顾莫奈和两个孩子的重任。1883年,他们一起搬到塞纳河边的吉维尼小镇,从此安居下来。

  晚年致力于描绘“莫奈湖”

  在吉维尼的居所,莫奈建造了一个人工池塘,并引入河水,形成一个水上的花园。莫奈还在池塘周围种植了各种垂柳和花卉,在池塘里则“繁殖”了大量睡莲。在午后的阳光下,如镜子般的水面上,睡莲漂浮,这些异常的水生植物,大叶子向外平摊开来,与令人神往的花朵一起奇怪地移动着,西方的色彩、光线和东方的诗意情调在这里巧妙地交汇在一起。

  莫奈的晚年,一直以花园中的睡莲、百子莲、垂柳、紫藤花、鸢尾花与日本桥为主题,创作出一系列如梦似幻、为世人所景仰的传奇之作。其中最为世人熟知的要数《睡莲》。从1897年至1926年,莫奈大概画过181幅主题为《睡莲》的作品。

  晚年的莫奈视力越来越差,白内障几乎使他失明,但他仍然坚持作画,在风格上更加简洁、抽象,具体的花卉、睡莲都消融了,只有颤动的笔触和闪烁、跳跃的色彩,我们分不清哪里是水面、哪里是水底、哪里是倒影,作品具有东方式的梦幻气息。

  有人认为莫奈晚年的睡莲题材过于单一,过于讲究技巧,不如他19世纪的作品那样有革新性。然而自1950年以后,随着抽象表现艺术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画家的睡莲实际上离开了印象派对自然的描摹,走向了前人从未有过的自由、主观的表现领域。画家在表现池塘时,将自己的意愿驾于自然之上,这无疑在艺术史上是很有突破的进展。

  《睡莲》

  《睡莲》是莫奈晚年的作品,以令人叫绝的技法,在垂直的平面上描绘出波光粼粼的水面向远处延伸的视觉效果。在画家的笔下,睡莲的叶子是纯绿色的,而花朵却像暗红的火焰。看似随意的彩色线条笔触柔美,似乎让水流动起来,又像是捉住了一瞬间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当时的评论家评价莫奈的《睡莲》:“它们把春天俘获到画廊里。淡蓝和深蓝的水,金液一般的水,反映着天空和池岸边变化莫测的水,在倒影之中淡色的睡莲和浓艳的睡莲盛开着。绘画如此近似音乐和诗歌,谁曾见过?这些绘画中含有内在的美,精炼、深邃;是戏剧和协奏的美,是造型和理想的美。”

  《紫藤花》

  《紫藤花》作于1919年至1920年。画的整体风格平静祥和,天空是明净的蔚蓝,紫藤的枝子滑到画布边缘,从上面跌落,显示出一种悠闲的氛围。此时的莫奈,已经80岁了,正遭受越来越严重的失明的困扰,画面中不再有明确的叙事进程,更多的是心中的意象。

  《在特鲁维尔海边》

  1870年,莫奈和他的模特爱人卡美尔结婚了,在特鲁维尔海滨城市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蜜月期。《在特鲁维尔海边》即创作于1870年,画面中的两个女人,靠前坐着的正是卡美尔,她梳着两根精致的麻花辫,穿着蓝白条纹的棉质连衣裙,衣服的袖子是当时流行的羊腿袖。莫奈采用了特写两位女士的取景方式,很像摄影机镜头下捕捉的瞬间。背景中飘动的云朵,在夏日的光线中转动。

  莫奈《在特鲁维尔海边》

  莫奈《伦敦国会大厦·泰晤士河倒影》

  莫奈《紫藤花》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