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3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无标题

  记者手记

  看“莫奈”之前

  不妨翻翻西方美术史

  从毕加索到莫奈,从培根到草间弥生,这几年,越来越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西方、日本艺术大师的作品,被搬到了中国。此刻还在上海如火如荼举办的草间弥生与莫奈大展,被讨论得最多的并不是作品,而是人流:周末来看展?准备好排3个小时的队吧!

  平心而论,国人对西方美术史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最基础的阶段:听说过文艺复兴三杰,知道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认识莫奈的《睡莲》和《印象日出》,了解过梵高的《向日葵》,能报出塞尚、高更、马蒂斯的名字已经算不错。可为何一个在上海某商场地下举办、需要收费的莫奈展,却吸引了如此蜂拥的人潮呢?

  对很多人来说,是否看得懂并不重要,隔着重重人头一扫而过也无所谓,只要“去过”就够了。

  “你最近去过美术馆吗?”

  “没有呀。”

  “你最近看过别的展览吗?”

  “去年看过一个……”

  这是在“看莫奈”的人群中得到的回应。他们可能一年没关注过艺术,一年没去过美术馆,但一听说“莫奈”,就兴致勃勃了起来——只为了看个热闹。就像对于草间弥生,“波点女王”“LV合作设计师”就成为了不少人对她了解的全部内容。

  “看热闹”也是件好事。如何增加大众对艺术的兴趣长期以来一直是个重要的课题,而“莫奈们”做到了。反观国内的各大美术馆,除了部分大型公立美术馆会有一些固定观众外,民营、私立美术馆平日可以说门可罗雀,即使它们是免费的。一方面,是因为不少展览质量不高,另一方面,还是因为普通大众并未养成去美术馆看展览的习惯。

  有画家说过,现在国内的展览,开幕式上见到的都是熟面孔,圈子里的人办展,圈子里的人看展,热闹完开幕式,剩不下几个真正的观众。相比之下,在欧美、日本的美术馆里,随便哪一天,都能见到许多人专程前去看展。

  如果一场莫奈或者草间弥生作品的展览,能从吸引兴趣开始,让更多的人从“看热闹”到“看门道”,那就再好不过了。艺术之旅,不应仅仅是一张合影留念、一条“去过”的微博而已,就像卢浮宫也远远不止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像和蒙娜丽莎这“三宝”一样。

  让更多的人多接触、了解、喜欢艺术,还路漫漫其修远兮,不过在看“莫奈”之前,不妨稍微翻一翻手边的西方美术史吧——就从认识印象派开始。

  现代快报记者 徐馨儿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