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初心,
名利是文学的副产品
“大象和蚂蚁从不交流,山鹰和牡丹也不搭讪,但它们各自以不同的精彩演绎生命的神奇。”
6月27日下午,第九届江苏书展“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大讲堂”首场活动,主讲嘉宾赵本夫先生言辞幽默而犀利。短短五十分钟时间,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讲述了何为文化自信。而针对一些读者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悲观态度,他犀利地指出,之所以没看到好作品,那是因为他们读书太少。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白雁/文 赵杰/摄
冰心女士不喜欢《红楼梦》,这很正常
在很多读者的记忆当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了很多大家公认的经典作品。相比较而言,今天的文坛非常缺“经典”,几乎没有听到评论界和读者一致地喝彩某个文学作品。但在赵本夫看来,这并非坏事,反映了社会的一种进步。”
赵本夫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家的审美标准是一样的,很容易达成共识。“但今天是个多元的时代,大家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都不一样,一部作品,它可能是个好东西,但是有人不喜欢,这很正常。”
实际上,无论在哪个年代,即便是举世公认的经典,也依旧会有人对它不感兴趣。“毛泽东主席要高级干部读《红楼梦》,但是许世友将军读不下去。许世友将军不喜欢《红楼梦》这很正常,但是冰心女士也不喜欢《红楼梦》,这就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在赵本夫看来这都很正常。“就像女孩子买衣服,逛了一天,可能都不喜欢,仅仅就因为样式、颜色,甚至一个扣子。你不喜欢,但是又来一个人,她喜欢,她就买走了。”
赵本夫说,对一个事物的看法越多,越说明社会的进步,说明大家有了自我判断的能力。
有人说当代没有好文学,是因为读书太少
近些年有不少评论家、读者和作家对中国当代文学持悲观态度。几年前曾有外国作家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
赵本夫说,“有些人,没看过多少当代中国作品,就说是垃圾。这样的评论,说明他真是没看过多少作品。没看到就不要妄评。当代文学确实有垃圾,但好作品也很多。其实,外国作品也有垃圾,也有经典。”
在赵本夫看来,当代的经典已经产生。“今天是前所未有的大时代,发生巨大的变化,各种观念,各种矛盾,各种冲突同时存在,可以说给作家的写作提供了无比丰厚的土壤。剩下的只是识别问题,好的作品你敢不敢肯定,不好的作品,你敢不敢批评?”赵本夫站在作家的角度,向评论家提出了挑战,“真正的评论家,大的批评家,要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作家。应当具有识别的慧眼,需要眼光和胆量。”
赵本夫认为,中国当代文学最优秀的作品和世界文学是同步的,“评论家雷达先生身前编过两套书《中国当代名家中篇小说经典》《百年百篇短篇小说经典》,后面这部,从五四以来一百年,选了一百位作家的一百篇,把当代作家和现代作家放在一起,这是眼光,是胆量,他敢于肯定当代有经典。”
好作品需要沉淀,需要积累,急不得
在赵本夫看来,好作品最终是要被认可的,但需要时间,需要沉淀,需要积累,急不得。
“这四十年,大量的国外优秀文学作品翻译进来,大家眼界大开。各种文学思潮风起云涌,寻根、新状态、新写实、现代派等等,都来了。那是不能超越的一个阶段,但那个阶段,同时也是不成熟的一个阶段。一个文学思潮来了,评论家赶紧把作家归类,归进去了,也不要高兴,归不进去,也不要不高兴。归进去了,说明把你类型化了。艺术创作永远要追求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开始,可能经过模仿,但是最终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具有识别度。归不进去,可能你具有极大的丰富性。”
他向青年作家建议,不必非要被什么奖承认了心里才踏实。“写作要回到初心。写作,会有评价,会有奖,但是名利是文学的副产品。作家完全抛弃名利是不可能的,但是尽量要看淡,才能在纷扰的社会中保持平静,专心创作。”
作家要走出去,从远处回望家乡
赵本夫建议热爱写作的年轻人,要写出好作品,需要保持一份清醒和矜持。他谈到自己十几年前访问北欧的一段亲身经历。
“我送给当地作协秘书长一本我的作品。“她接过我的书,耸耸肩。我问她什么,她说看不懂。我说,没关系,看不懂,把它锁到箱子里去。现在那么多人学习中文,等到她的孙子长大了,中文可能比英文还好,到时候就可以把书从箱子里拿出来看,肯定还是好作品。”
在赵本夫看来,“大象和蚂蚁从不交流,山鹰和牡丹也不搭讪,但他们各自以不同的精彩演绎生命的整体。交流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看到另一种风景。剩下的就是两个字,尊重,这就够了。”
对外交流要保持一种矜持,对内则要“入乎其中,出乎其外”。作为一位经常以农村和农民为书写对象的作家,赵本夫认为本土文化和地域文化对作家而言是深厚滋养,“一定要走出去,不管是人走出去,还是心走出去,一定要走到远处,回望家乡,并超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