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中医院经多学科抢救的一名年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因为“一波三折”的治疗过程,引起关注。专家提醒,狼疮患者及家属切记重视疾病认知、规范用药、定期复查。
通讯员 麻云 现代快报+记者 安莹
17岁的晓雯(化名)三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面部红斑,累及双颊、鼻翼、眉弓处,伴有轻度瘙痒,膝关节时有肿痛,脱发明显,起初以为面部红斑只是普通皮疹,涂擦些外用药后,症状稍有缓解,可没过多久依然反复。后来,双下肢开始水肿,整个人变得无精打采,看东西开始模糊不清,为此,去年底,家人还带她到眼科医院做了检查,结果考虑双眼视网膜病变可能,且患者血红蛋白仅有59g/L,属于重度贫血,在医生的建议下,家人带着晓雯来到江苏省中医院血液科做进一步的诊治。
经过该院血液科的全面检查后,明确了晓雯所患贫血属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并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免疫科主任中医师陈剑梅介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累及全身多脏器,当时医院血液科通过输血纠正贫血、抑制免疫、抗感染、补充白蛋白等治疗。
考虑患者的“病根”,今年1月初,晓雯转到风湿免疫科,继续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并发症进行综合治疗,“出院时,我们再三叮嘱患者,要遵医嘱用药,并定期门诊复诊,调整用药剂量和方案。”陈剑梅说。
2月中旬,晓雯坐着轮椅先后来到省中医院骨伤科、风湿免疫科门诊。据了解,晓雯出院时带的药吃完后,便没有持续吃药,直到关节疼得厉害才到医院就诊。陈剑梅一番详细的交代和叮嘱后,患者表示按照医嘱用药。“然而,过了近两个月,患者又来到门诊,当时她面部肿胀,后来才知道,这次她两个月中口服大量激素,没有按照要求复查并调整用药。”陈剑梅很无奈,再次给患者强调用药规范,5月份时患者病情趋于缓解,各项指标接近正常。
若定期复查,规范用药,患者基本会平稳过渡,正常生活,但事与愿违。8月底,由于反复低烧,面部红斑皮疹瘙痒加重,晓雯又来就诊。原来,担心激素药物会有副作用,晓雯已一个多月没有规律服药,导致身体“拉起警报”。9月下旬,晓雯出现胸闷气喘症状,陈剑梅建议患者立即住院接受检查治疗,患者家属表示待观察一周。短短一周之后,陈剑梅突然接到患者家属打来的电话,“陈主任,我小孩快不行了,喘不过气了”,电话那头,晓雯的家人焦急万分地求助。陈剑梅迅速到达门诊,只见晓雯四肢水肿严重,心慌胸闷气喘加重,呼吸困难,无法平卧,经急诊科紧急处理后赶紧收住重症医学科(ICU)。
进入ICU后,医护团队快速给予无创通气、利尿排钾、纠正心衰等一系列治疗,时各项检验指标提示患者存在急性肾功能不全、严重心衰和高钾血症。
面对复杂的病情,再加上患者年龄较小,管床医师张炎与医疗组长朱宏坤副主任医师快速讨论后,果断执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同时置入股静脉血滤导管行连续肾替代治疗,加强脱水、减轻心脏负荷。前后累计净出超17000ml液体(约30多斤液体),这相当于患者体重的1/3,之后患者呼吸喘促、全身水肿等严重症状得到纠正。
经多维度综合治疗后,患者晓雯的病情明显改善,生命体征平稳,不适症状消失,呼吸机和肾替代等有创治疗措施均顺利停止,充分评估后,转往风湿免疫科普通病房继续专科治疗一段时间,已顺利出院。
“很多患者包括其家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知确实不足,觉得表面看起来还好,殊不知身体内在可能已‘暗流涌动’,一旦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多脏器衰竭或是病情全面‘爆发危机’时,才意识到危险,后果将不堪设想。”陈剑梅反复强调,系统性红斑狼疮确诊的患者一定要遵医嘱规范用药,定期随诊复查,调整用药剂量和方案。“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系统性红斑狼疮也是慢性病,要长期控制。”
“目前红斑狼疮患者完全停药不大可能,但是一直使用激素也不是长久之计,激素只是‘打头阵’,强调达标治疗,诱导病情缓解以后,要逐渐减量甚至停用激素。”陈剑梅也表示,“当然,稍微有点关节肿痛、浑身乏力,也别太担心自己就是得了红斑狼疮,我们不是为了增加焦虑,而是提醒大家要重视病情,充分认识疾病,遵医嘱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