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天文追梦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2年11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逐梦苍穹 中国天文学会100岁了
  1923年10月28日,中国天文学会在中央观象台召开第一届年会,前排右七、右八和右九分别为高鲁、常福元和蒋丙然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发现一颗恒星级黑洞
  “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效果图
  “夸父一号”卫星示意图
  “羲和”号卫星示意图
  1933年冬至,紫金山天文台奠基

  今年,中国天文学会100岁了!

  中国天文学会诞生的时候,中国还没有能力制造一架小型的天文望远镜;而今天,我们正在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观察宇宙。“天眼”“慧眼”“悟空”“羲和”“夸父”……一百年来,中国天文学的先贤和前辈们筚路蓝缕、代代相传,开拓了中国现代天文学的领地,改变了中国天文学的面貌,也给后来的探索者留下更加广阔的星空。

  11月15日—18日,中国天文学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在南京举行。

  

  现代快报+记者 储希豪 胡玉梅 阿里亚

  图片来自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百年前

  中国天文学会成立

  1922年10月30日,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中央观象台召开成立大会,中国天文学会宣告成立。

  中国天文学会“以求专门天文学之进步及通俗天文学之普及为宗旨”,其宣告成立不仅是现代中国天文学史的一个里程碑,也是现代中国科技史的一个新起点。

  彼时,我国还没有全国性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学会,所以当时一些非天文专业的科学家也加入了中国天文学会。当时,一共有47位代表参会,他们当中有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医学家汤尔和、文化学者马叙伦、物理学家李书华、著名数学家秦汾……他们个个才华横溢。会上,高鲁被选为会长,秦汾被选为副会长。

  高鲁是中国天文学会和中国气象学会创始人,1905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获工科博士学位。他于1912年接管清政府的钦天监(今北京古观象台),钦天监改名为“中央观象台”,高鲁被任命为首任台长。

  中国天文学会成立后,中国的天文事业开始起步:1927年初,中山大学设立数学天文系;同年9月,厦门大学设立天文学系;1928年春,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成立(今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高鲁担任第一任所长;是年冬天,紫金山天文台开始建设……

  1935年7月,中国天文学会正式加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1949年后,中国天文学会先后由中国科联和中国科协领导,并挂靠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直至现在。

  大咖云集

  中国天文学会有19位“天文院士”

  从成立到现在,中国天文学会已经整整百年。百年来,中国天文学会见证了我国天文事业的发展。

  尽管中国天文学会诞生的初期,中国还没有能力制造一架小型的天文望远镜。但1964年,这个“历史”被改写。这一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厂建成;同年,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台60厘米级的天文望镜——43/60/80折反射望远镜,从而结束了中国不能研制中型光学望远镜的历史。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紫金山天文台负责的轨道任务和上海天文台负责的“时间保证”任务圆满完成。

  同年12月,中科院命名“326工程”为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开展中国标准时间发布工作。

  1972年,上海天文台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氢原子钟。

  1994年7月17日—22日,紫金山天文台成功预报和观测了重大天象:舒梅克—列维9号彗星与木星相撞。

  如今,中国天文学会现有33个会员单位,包括天文台、研究所以及有天文研究和教育的高校等;个人会员达3000余人,主要是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等。

  中国天文学会人才辈出。现在的中国天文学会大咖云集,有19位“天文院士”。他们分别是:叶叔华、曲钦岳、陈建生、苏定强、熊大闰、欧阳自远、艾国祥、方成、朱能鸿、李惕碚、孙义燧、潘君骅、武向平、崔向群、汪景琇、景益鹏、常进、韩占文、史生才。

  “天眼”“悟空”“羲和”……

  中国制造遨游苍穹

  曾经,我们的祖先用圭表记录日影的变化。而今天,中国天文学家正在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观察宇宙。“郭守敬”“天眼”“悟空”“慧眼”“羲和”“夸父”……这些大国重器,都出自中国人之手。

  其中,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是我国自主创新研制、拥有多个国际首创技术的大视场兼大口径光学天文望远镜。运行10年来,中国科学家利用它在银河系、恒星物理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按时间序列清晰揭示了银河系早期形成与演化历史;发现了一颗恒星级黑洞,并开创发现黑洞的新方法;发现锂巨星的真身是红团簇星等。

  建造在贵州平塘大山深处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国际领先。2021年3月正式向全球开放,目前已经进入成果爆发期,在脉冲星发现、快速射电暴、星际介质及恒星形成等领域带来重大突破,迄今已发现证认的脉冲星有660余颗。

  位于四川稻城海子山的高海拔宇宙射线观测站(LHAASO),由1平方公里地面簇射粒子探测器阵列、78000平方米的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18台广角切伦科夫望远组成。它是以宇宙线观测研究为核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021年投入科学运行,未来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粒子天体物理支柱性实验设施之一,在国际上引领对高能宇宙线起源的研究。

  中国天文学家不仅建造了众多大型地面观测设备,还将观测地点拓展到了太空。2015年12月,我国首颗空间天文卫星“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成功发射。基于“悟空”数据,天文学家们发现宇宙中高能粒子的传播可能比预想更慢,这意味着经典的宇宙线传播理论需要进行重要的修改。

  同时,我国第一颗X射线先问卫星“慧眼”直接测量到迄今最强宇宙磁场;“羲和”号太阳探测科学试验卫星实现了国际首次太阳Hα波段光谱扫描成像的空间观测;“夸父一号”卫星开启了我国综合性太阳探测的新时代。

  2022年

  天文学家齐聚庆祝100岁生日

  一百年的中国天文学会正青春。11月15日—18日,中国天文学会百年纪念大会在南京正式开幕。

  纪念大会上,将颁发中国天文学会最高荣誉奖、中国天文学会第十六届张钰哲奖、中国天文学会第五届黄润乾奖、中国天文学会2012-2021年突出贡献奖。

  同时,“星河浩荡 百年辉煌——中国天文学会百年纪念展”也将在活动期间举办,集中展示中国天文学界百年来的砥砺奋进和辉煌成就。

  11月17日,中国天文学会举行第十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会上将表彰中国天文学会“基础服务先进工作者奖”“学会先进工作者奖”“天文科普先进工作者奖”“长期为天文事业作出奉献的天文工作者”“地方合作特别贡献奖”等奖项获得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