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纵论
随着各地资源日趋紧张,柴油零售市场已全线告急,部分地区更陷入脱销境地。由于批零已倒挂,甚至有少数民营油站开始擅自加价销售。迹象显示,2005年下半年一度肆虐的“油荒”现象有卷土重来之势。
(10月29日《上海证券报》)
我国成品油价格受政府调控,当前不出台任何成品油价格上调政策,想必是基于多方面因素考虑的。在这种情况下,当前的“油荒”可有出路吗?肯定有!无论是中石化还是中石油,都有这种自我消化的能力。两个月前,国内最大石油产品生产和经销商中石化宣布,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大增65.4%,接近350亿元人民币(8月27日《中国证券报》);几乎同时,中石油披露:尽管上半年国际油价下跌,渤海湾遭10年来罕见暴风雪,但仍比去年同期多赚11亿多,达818.3亿元(8月25日《广州日报》)。
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取得这些“业绩”,跟他们充分享有国家赋予的“垄断特权”是分不开的。而国家之所以要给予他们垄断特权,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他们在国际油价出现飙升时,通过调节自身利润结构来稳定成品油价市场。遗憾的是,现在这些企业没有这样做,以至“油荒”越闹越大。
任何权利包括垄断特权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跟义务相辅相成的,这就决定了一个企业在享有“垄断特权”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特别义务。那么,面对当前的“油荒”,石油巨头还有什么理由继续熟视无睹?监管部门为何又对此一声不吭? (陈霞)
石油巨头
不能无视“油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