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7版:娱情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豪宅是按揭的,游艇就一小破船儿
· 林青霞处女诗
胜过《乡愁》?
· “靓佬汤”惨变“肥佬汤”
· 吴宗宪失意 张菲抱不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1 月 20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林青霞处女诗胜过《乡愁》?
  林青霞

  息影后的林青霞近日回青岛老家时,写下了一首处女诗《家乡的风》。诗作一被曝光,立即被粉丝们捧为经典,却在诗人中引起了极大争议。诗人沈浩波认为这不能称为诗,其“假大空”和廉价的内容只能给林青霞丢人;“梨花体”诗人赵丽华则评价林青霞的《家乡的风》有稚拙之美,在她眼里胜过余光中的《乡愁》。记者昨日采访了南京多位文学方面的专业人士及诗人,“林青霞勇气可嘉、水平一般”是大家的共识。

  快报记者 史丽君

  林青霞处女诗忆父母

  ■引子

  林青霞处女诗忆父母

  林青霞看望季羡林

  原籍山东青岛的林青霞,虽然息影十多年,但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有媒体透露,低调的林青霞平常在家里静心看书、画画、练书法,近来也提笔写写文章,打算在60岁做个艺术家。

  前不久,林青霞来内地参加“昆曲与《牡丹亭》国际学术研讨会”,还专程前去看望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当林青霞与季老握手时,有人问季老是否知晓林青霞,季老笑答:“全世界都知道。”随后,林青霞特意赠送季老一条在香港购买的米色羊毛围巾,并亲手围上。她向季老讨教了读书、修身的方法,临走时还握住季老的手深情地说:“季老,让我摸摸您的双手,好感受一下您的文气。”近日,林青霞去曲阜散心,之后顺道回了趟青岛老家,并有感而发写下了自己生平第一首诗《家乡的风》。从该诗字面意思上看,表达出林青霞的思乡以及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林青霞之前也曾透露,这几年让她最痛苦的,就是父母先后离世,“我父母走时,我一滴眼泪都没流,好像悲伤到一种程度,不会掉眼泪,非常难受。”而从诗体的风格来看,应属于现代诗,比较随意。

  ■各方反应

  板砖派:青霞写诗假大空

  林青霞的父母均已去世,图为林青霞为父亲86岁生日办寿宴时的情景

  代表人物:沈浩波

  《家乡的风》这么引人关注,因为其作者是林青霞。除了粉丝的一致叫好,拍板砖的也不少。

  “很难说是一首诗,写得太落后了,没有个性的东西,全是公共的,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林青霞你可以写,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把它分行,也比这个强。你别想着我要把它写成诗的样子,诗不是这样的。”曾经活跃于诗坛的著名先锋派诗人沈浩波就是“板砖派”的代表,抨击起林青霞的处女诗丝毫不留情面,“我相信林青霞也经历过沧桑往事,我也认为她是个优秀的女人,她可以掏心窝子地写东西,别弄得这么假大空,弄得这么廉价,这么丢人。”当听说林青霞写诗还是有感而发后,沈浩波表示那只能归因于林青霞还不会写诗,“她完全可以将诗写得具体点,直接进入内心。而且她写诗也受到了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比如风和鸟的自喻就显得俗了,对情感表达也丝毫没有作用。”此外,还有人指责《家乡的风》一点也不懂押韵。

  ■链接

  《家乡的风》

  林青霞

  

  山东青岛我家乡,

  爹和娘的生长地。

  我问爹呀我问娘,

  是否化成家乡的风?

  请你轻拂我的发梢,

  让我重温你们的爱。

  我问天空我问云,

  可否化我为枝上鸟?

  随着那风儿游老家。

  褒奖派:水平一般但真情动人

  代表人物:韩东、何言宏

  对于沈浩波的“板砖”,南京诗人马铃薯兄弟认为“言重了”,“虽然这不是一个成熟诗人的成熟写作,至少让我觉得听起来更像歌词,但看不出一点假,很单纯真挚,能感觉出她的每句话都是从心里面流淌出来的。”作家韩东也认为:“诗作水平一般,不是很好,但特别符合林青霞这个人,不做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何言宏教授表示,诗歌写作十分注重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像林青霞用的“风”啊“鸟”啊,是很常规普通的元素,如果是高手可能会用另外的形式表现,比如余光中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示两地分隔,通过邮票来表现乡愁,构思比喻非常巧妙。不过林青霞诗中的真情实感却足以动人,“诗句讲究创新,而情感不需要创新。”

  诗人黄梵则看到了娱乐明星对诗歌复兴的“感召”作用:“一般明星倾诉,可能是通过打电话,林青霞能写诗,是很了不起的事,更不能以专业的角度要求它成为‘传世之作’。她的身后有一大群追星族,看见偶像写诗,说不定也会跟着写诗。欢迎所有人爱好诗,来写诗,就是诗歌复兴的好兆头!”林青霞如果想要达到诗歌发表的水平,黄梵认为至少要再磨练10年,“新诗表面没有格律,但有内在节奏和韵律,而且必须要有毅力,读大量的作品。林青霞要再练上10年,才会有所建树。”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过誉派:胜过余光中的《乡愁》

  代表人物:赵丽华

  曾引起轰动的“梨花体”诗人赵丽华,把最高的评价献给了林青霞,“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一种大智慧。所以我喜欢林青霞这样我口我心、拙朴憨直的诗歌。以她的道行和修炼,她才不会故作高深呢!玩弄玄虚,显摆技巧,概念先行,陈词滥调,浮华造作……也就不是她了。清代张问陶说‘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敢于这样用日常话写诗就是有这个底气,就是活到这个份儿上了。”

  在赵丽华眼里,林青霞活到的“份儿”,就是自在自然的性情,一览众山小的站位,超脱豁达的姿态,孩童般的干净、稚拙的心境……那些陈腐、八股、教条、保守、拘泥文学观念的人不会这么写作,也不敢这么写作。

  如果拿余光中的《乡愁》来和林青霞《家乡的风》对比,赵丽华更喜欢后者,“他们不在一个段位上。我曾经喜欢过《乡愁》里的比喻和语句的排列方式,但这只是一个初级写作者惯用的方式和必要的练习。相对而言,我更喜欢林青霞这首写故乡的诗。我相信《家乡的风》比《乡愁》更加自在自然,更加质朴由衷。”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