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发言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日前发布的《北京市城市常住居民租赁居住调查》显示,目前北京市大概有33%常住居民通过租赁房屋居住。
(11月18日《新华网》)
大约有33%常住居民租房住,这说明北京有一个非常庞大的房屋租赁市场。但这并不表明我们可以依靠租房解决居住问题。“本地全部户籍家庭中大约有20%租赁居住,而外省户籍家庭中有80%是租赁居住”,就从一个侧面证明,越是稳定的家庭,越是倾向于拥有自有住房,除非不得已,租赁房屋才在其考虑之列。此次调查显示,专业的租赁市场份额极小,政府是实际上的最大房东。这些都从不同的方向一再印证,成熟和稳定的房屋租赁市场远未成型。希望人们都来租房,实属妄想。
现在很多专家动不动就说中国人应该依靠租房而不是买房解决居住问题,这份报告提到的数据好像印证了这一观点。问题是,公屋租赁不仅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定价,而且承租者多半也有特定的身份,小群体的福利性质决定了公屋租赁的局限性。
在这样的格局下,即便具有当地户籍,只要你无法划入拥有房源的特定群体,同样也很难享受到政府提供的租赁住房。部分当地人都如此,而户籍在外者承租政府出租住房的希望,则更加渺茫。
政府出租的公屋指望不上,专业租赁市场份额又极度微小,租房者的选择,也就只能寄托在个人出租者那里。但个人的出租房,却实难承载一个家庭未来的稳定与扎根一个城市的希望。这就是人们为何一定要买房而不愿意租房的最根本心理。(徐冰)
老百姓可以走向
“租房时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