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大学生学英语口语
老教授们当起了“小学生”
一群老教授围着两个学生热情地交流着,不时还为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每周二上午和周五下午,南理工校园内都会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课堂。站在讲台上的是外语系的学生,听讲的是退休的老教授们。
这就是由南理工外语系组织的学生义教队伍,他们轮流为退休的老教授们讲英语口语课。培训班已经开了三四年了,学生毕业了一批又一批,始终有新鲜的血液注入这支义教队伍。
刚获得“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东部赛区一等奖的肖菁是小老师之一,这学期的第一节课就是她去上的。肖菁说,给老教授们上课是一种不小的挑战呢,每次上课前都要充分地备课,不但要查准每个单词的发音,还要把每个单词的用法罗列得尽可能完整。老同志们特别严谨,有时候会就某个单词的发音“抠”上半天。所以上课时要带本字典去,还要是最权威的《牛津字典》。
有时候,老教授们还会问出一些让小老师们措手不及的问题。比如说,按照常规,中国人的姓名译成英文后,就是汉语拼音的全拼,而“孙中山”却是个例外,老教授们就要问为什么了。这可把小老师们难住了。几经求证,小老师们终于从外教口中得知,原来“孙中山”的英译文是由他的字“孙逸仙”的广东话译过去的。为了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刁难”,小老师们铆足了劲,课前准备做得越来越扎实,对自己也是很好的锻炼。
据“学生代表”杨雪芬教授介绍,由于读书时代学的是俄文,英语都是近年来自学的,不太规范,老教授当中普遍存在一种“能阅读不能朗读”的现象,听不懂也不会说。北京胡同老大妈、出租车司机都能讲英语,高校老教师可不能落后。据悉,经常到课的老同志共有13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77岁了。
别看是培训班,老同志们从来不缺课。除为了交流方便,他们还把学习英语口语当成是一种养生之道。74岁高龄的张国荣老教授是班长,曾经患有脑梗塞,他总是坐在第一排,还争着在课堂上发言。
“把最实用的知识以最好的方式教给老教授们!”这可是这群义教大学生最大的心愿。
通讯员 南理萱
快报记者 谢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