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批《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出版发行
锁金六村一户普通人家,87岁的周绍华躺在床上,几个月前,他不小心在家里摔伤了腰,不能站久不能坐久,大部分时间,只有在床上度过。看到记者来,他却挣扎着要起来,“我要说说,70年了,再不说,很多事情说不定就记不清了。”老伴周秀华没说什么,静静地拿来几个靠垫,让他斜倚着尽量好受点。
这对共同生活了70来年的老夫妻,都是大屠杀幸存者,幸运地从那场浩劫中存活下来,也亲眼目睹了当年的一幕幕惨剧。
躲进小树林,幸运逃过一次集体屠杀
1937年,周绍华17岁,周秀华12岁,她原本不姓周,11岁到周家做了童养媳就改了姓。虽然当时年纪还小,没正式结婚,不过两人感情很好,像兄妹一样。
当时他们住在城南太平苑5号,也就是现在的来凤小区一带。17岁的周绍华已经在挣钱养家糊口,他在中华门外做炊事员。12月13日上午9时许,日军就是从中华门及中山门涌入市区,开始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
“鬼子进了城就开始疯狂杀人,中华门城外的河里,密密麻麻漂着尸体,河边的死人也堆成了山。”地狱般的情景吓坏了周绍华,他不敢再去上工。一家人商量之后,决定分开。12岁的周秀华躲回了江宁老家,其他人后来躲进了难民区。
一天,周绍华上街办事,没走几步就看到日军赶着一群百姓往鼓楼方向走,“当时我才17岁,但个子高,万一给他们看到,肯定抓走。”周绍华预感不妙,飞快地钻进了路边的树林,大气也不敢出。路边还有两个人,站着没动,结果就给日本人带走了。
不久,周绍华在难民区遇见了一个那次在路边被掳走的人,对方告诉他,那天一群人都被赶到了鼓楼二条巷,日军就拿着机关枪对着人群扫射,他靠装死才躲过了一劫,而另一个人却再也没能醒来。
一出院就去纪念馆为扩建捐款
去年,周绍华病情恶化,住了一个星期医院。听说江东门纪念馆要扩建,8月22日一出院,老人手上还黏着在医院挂水留下的胶布,掏出200元钱,就让儿子陪着他去捐款。儿女劝他先回家休息,改天再去,他执意不肯,“先到纪念馆,捐了钱后再回家。”虽然身体不好、不能出门,但周绍华经常听广播,他知道夏淑琴,“她了不起,敢和日本人打官司。”老人激动地竖起大拇指,“我们也是幸存者,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活见证!”
快报记者 孙兰兰 文
快报记者 泱波 摄
■人物档案
⑦
周绍华(87岁)
周秀华(82岁)夫妇
大屠杀期间,17岁的周绍华和家人躲进难民区,童养媳周秀华则躲回了江宁老家。一天,周绍华上街办事,没走几步就看到日军赶着一群百姓往鼓楼方向走。周绍华预感不妙,飞快地钻进了路边的树林,躲过一劫。他后来得知,那群人绝大部分被日军机枪打死了。
八旬老夫妻,都是屠城见证人
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日记,日军官方文书,英国、德国当年的外交文书,600多名避难市民的亲笔签名信……汇集中方、日方、西方三方史料与证言的27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3日出版发行。加上2005年出版的28卷,近3000万字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将大量无可辩驳的史实展现在世人面前。一大批弥足珍贵的南京大屠杀史料将为人们正确认知历史提供依据。
最新史料之《英国使领馆文书》
[活动预告]
英报称当年“到处是抢劫和暴行”
南京大屠杀
历史事件70周年将有系列纪念活动
70多名专家学者7年工作的结晶
“这55本(卷)史料集是70多名专家学者7年辛苦工作的结晶,”指着面前一排《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史料集主编、南京大学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所长张宪文教授说。
“搜集工作相当艰辛,”回忆起赴日本等地搜集档案过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盛鸿说,“不过,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一想起我们的工作有利于中日两国,乃至全世界正确认知历史时,所有的困难都不在话下了。”
张宪文表示,让他们感动的是,史料搜集过程中,很多国外人士给他们提供了极大帮助,这让他们更加有信心将这项工作进行下去。
在这次出版的史料集中,第30卷《德国使领馆文书》引起人们关注。据了解,编纂这本由德文翻译而来的史料,得到了德国友人的大力帮助,如熟悉德国各档案馆档案分布情况的德国柏林子有大学罗梅君教授,精心安排与联络让我们的专家节约了大量时间;德国西门子公司档案馆馆长弗兰克·维特恩多弗尔将当年受拉贝先生保护的600余名中国难民写给拉贝先生的感谢信,扫描并存入光盘寄给我国专家。
三方史料与证言辨明是非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2005年出版的28卷,还是现在出版的27卷,这些史料的共同特点就是汇集了中方、日方、西方三方的证言。
据了解,此次出版的27卷史料分别是:《国际检查局文件与美国主流媒体报道》《德国使领馆文书》《英国使领馆文书》《日本军方文件与官兵日记》《日本官兵回忆》《日本军国教育、百人斩与驻宁领馆史料》《南京市临时参议会调查》(2卷)《幸存者口述续编》(3卷)《财产损失统计》《中央机构财产损失调查》《市民财产损失调查》(6卷)《遇难同胞名录》(8卷)等。
“从书名就能看出,我们搜集的史料是比较全面的,”张宪文表示,“这保证了史料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12月15日(1937年)……我们看到日本人让上千名被捆绑着的中国人站在一块空地上,他们被一小批一小批地带走,用枪打死,他们被迫跪在地上,对着他们的后脑上开一枪。我们观看了约有100起这样的处决……”这是德国新闻社发的“史密斯先生关于1937年12月9日至15日南京战事报告摘要”中所记载的一段内容,这段文字被搜集在《德国使领馆文书》中。
“在中日战争期间,德国与日本互为同盟,德国外交官是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最早进入南京的外交官之一,他们对日军在南京的所作所为有较为深入的报告。他们的报告也是客观公正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连红表示,在如此的史料面前,相信那些企图歪曲历史的人是无话可说的。
“对于企图歪曲历史的日本右翼来说,更具说服力的无疑是来自日本本国的史料了,”张宪文介绍,一份军方文件为上海派遣军司令部参谋西原一策大佐记录的“作战日志”,上面记载了当时侵华日军第十三师团山田支队在南京杀害中国俘虏15000人的事实。
史料集还收录了大批有关日军“百人斩”、各种杀人竞赛、杀人取乐的日方报刊报道和相关材料。
经盛鸿表示,难能可贵的是,这次史料集的出版披露了大量以前没有公开过的国内史料,如整理出一批遇难者的名录、当年南京各机关和市民财产损失的调查统计资料等。“这些都是铁的证据。”
张宪文等学者表示,南京大屠杀史料编纂是我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工程,这项工作仍在继续进行,目前尚有1000万字的史料在编纂中,预计这套史料集出齐将达80本近5000万字。
新华社记者 徐机玲 蔡玉高
“1937年12月15日,日本士兵第三次闯入金陵大学图书馆大楼。他们在房屋里强奸了4名妇女。”
“12月16日,30余名妇女在农经系大院内遭到大批日本士兵的反复强奸。当天夜里,日本士兵回到图书馆大楼内,通过刺刀的威逼来索要金钱、手表和女人。几名妇女在屋里被强奸,守门人遭到毒打,因为他没有为日本士兵准备姑娘。”
这是英国《曼彻斯特卫报》在1938年2月7日第10版刊发的一篇新闻稿,标题为《南京的恐怖状态 在这座被占领的城市到处是抢劫和暴行 日本士兵失控》。
这是由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的张连红教授整理翻译的,当时《曼彻斯特卫报》对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有连续跟踪报道。张连红选择了其中4篇重要报道收录在《英国使领馆文书》当中。“这些来自于西方国家对日军暴行的报道无疑是更加有力的证据。”
从12月初到12月中旬,江苏省及南京市将联合举行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7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1.举办滑田友(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雕塑捐赠仪式暨画册首发式
时间:12月4日上午10时
地点:江东门纪念馆悼念广场
2.举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太平门遇难同胞纪念碑揭碑仪式
时间:12月12日上午11时
地点:玄武区太岗路
3.举行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0周年仪式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竣工仪式
时间:12月13日上午10时
地点:江东门纪念馆集会广场
4.举办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时间:12月13日至15日
地点:南京国际会议中心
5.举办话剧《沦陷》专场演出
时间:12月13日晚7时30分
地点:南京文化艺术中心
昨天,南京举办《南京大屠杀史料集》29~55卷发行仪式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最新史料之《日本军方文件与官兵日记》
最新史料之《遇难同胞名录》
“作战日志”自曝枪杀15000俘虏
13000多名遇难者:每个名字背后都
是一个悲剧
“这个史料在日本国内都没有出现过,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现。”日本国内研究南京大屠杀史的权威笠原十九司说。让笠原十九司如此称赞的便是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在日本发现的日本军方“作战日志”。
这份“作战日志”的记录者是上海派遣军司令部参谋西原一策大佐。是由西原的后人捐献给日本靖国偕行文库的。
“以往我们看到的是日本中下层军官的私人日记或者回忆,而‘作战日志’是由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部参谋西原一策大佐所记,其性质已不再属于私人日记的范畴,而属于军方的文件。这充分说明上海派遣军是十分清楚这场屠杀的。就在这份军方文件中,仍然可以找到不少日本侵略者在南京施暴的铁证。”王卫星说。
1937年12月18日的日志中记载了上海派遣军所属第十三师团山田支队在南京用机枪射杀中国俘虏15000人的事实。
12月4日记载:“第十一师团辎重队将十二三岁的少女强行带走,并在行军途中加以凌辱。根据宪兵的报告,其他类似事件还有很多,这使我感到有必要设立慰安所。”
12月26日记载:“南京沿岸的尸体多得惊人,太平门外也是如此,正在一个劲地燃烧着……挹江门道路上的尸体发出阵阵恶臭,令人掩鼻。有人正在用十字镐挖坑。士兵恶习不改,动辄纵火烧房,我认为有必要严加管束。”
王卫星说,这份“作战日志”的原始笔记不允许复印,只好用笔抄录,“那几天我用的水笔不是用支,而是用袋来计算的。”现场有记者问王卫星,在接触到这些有关日军暴行文字时,有没有感到气愤难当。王卫星说,没有气愤,只有沉重,“做了这么多年的大屠杀史料搜集工作,不是为了义愤填膺,而是为了化解仇恨。”快报记者 解璐
在这次出版的27卷史料中,《遇难同胞名录》有8卷之多,其中有13000多名遇难者的姓名被搜罗其中,另外还包括他们的性别、年龄、籍贯、住所、职业、被害时间、被害地点、被害方式,甚至连调查人和陈述人的资料都有列出。
参与这8卷《遇难同胞名录》编纂的南京大学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姜良芹副教授告诉记者,其实从2000年开始,“史料集”编委会就关注到了遇难者名录的收集。“其实每个遇难者都拥有自己的名字,而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包含着一段故事。”
遇难者名录的搜集工作谈何容易,除了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做了一系列的调查而留下了部分原始资料外,多年来广大南京大屠杀研究的专家和个人也为此做了相当艰辛的工作。
姜良芹介绍,名录收集的主要是南京大屠杀期间,在南京城区和近郊遭日军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杀害的无辜平民与放下武器的军人,以及在1937年8月至12月间,因日机空袭南京造成的遇难者。《遇难同胞名录》以卡片的形式罗列了遇难者的详尽个人资料。为了加强历史真实性,收录者还在遇难者每条信息后面注明了资料来源。“南京大屠杀史料的研究终于具体到个人了。这会让老百姓感到离历史更近了,看得更加真切了。”姜良芹说。
姜良芹告诉记者,前几天,《遇难者名录》即将出版的消息不胫而走,有位老人还给她打来电话,老人告诉她,鬼子入侵南京时,他们一家死了四口人。老人询问是否把四个人的名字都收录进去了,姜良芹查看了名录,老人家中只有一人被收进了名录。
“这样看来,这8卷名录的出版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步的遇难者名录收集工作。”姜良芹说,“要知道这13000多人只是遇难者的冰山一角,收集工作远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