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灾中,所有人关注的视野都聚焦在铁路、公路以及机场被困的同胞身上,“春运抗灾”成为重中之重的头等大事。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抵抗雪灾,不仅仅局限于春运,在火车站与高速路之外,还有更多的灾情需要关注,比如被雪压塌的房屋,被雪灾冻死的庄稼作物,因运输不便导致的物价飞涨,以及煤电紧缺而导致的经济创伤。
抗风险能力较低的中低收入群体,正为雪灾引发的物价上涨愁眉不展;不少地区的城市公共设施,在暴风雪中显得有些脆弱难以招架;更令人忧心的,则是农村边远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公共设施建设先天不良,农民兄弟们恐怕正为来年收成而辗转难眠,水、电、气等供应告急,乃至灾情背后的疫情预防,都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严峻考验。
于经济层面而言,目前这场全国性的特大雪灾,已经造成数百亿的直接经济损失。至于其间接的经济损失,以及对2008年经济的长期影响,目前尚是一个未知数。
面对雪灾以及更为漫长的“灾后后遗症”,中国必将迎接灾难对社会运行、经济发展以及民众心理的全面检验,面对经济形势的变化,政府应做出及时的政策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比如,政府一直在想办法阻止物价上涨,但雪灾导致的物价上涨趋势恐怕短时期内难以扭转。那么,政府能否借鉴美国新近出台的146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提供中国版本的全面减税方案?
灾难给社会、经济、文化带来的无形效应,往往大过直观的交通堵塞、建筑坍塌,而政府要与民众同心协力共渡难关,就必须以一系列为民分忧的政策激励,促使灾后民众的整体生存环境改善。
(毕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