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截至昨日,沪深指数分别累计下跌40%和37%,其间两市接近18%的个股打了五折。
据聚源数据统计,剔除今年新上市个股,按复权价格计算,今年首个交易日以来截至昨日收盘,共有超过1400只个股累计报跌,区间跌幅超过30%的个股超出1000只,其中超过20只个股区间跌幅超过60%,接近18%的个股比开年时的价格打了五折。
在“降价大甩卖”的个股中,东盛科技跌幅最深,达67.8%,2007年的“上涨明星”鑫富药业累计跌幅也达到63.44%,中国船舶、南方航空、冠福家用、北方国际、中恒集团、锌业股份、广船国际等个股区间跌幅均达到60%以上,而今年新上市的海亮股份、国统股份等新股也已比上市首日价格缩水超过六成。
此外,总市值排名前十位的权重股累计跌幅均超过20%,其中中国石化、中国人寿成为领跌品种,今年以来累计跌幅均超过50%,中国石油也折价48.29%,中国平安则大幅下跌45.21%。
持续的深跌让蓝筹股的总市值不断“蒸发”,统计显示,今年首个交易日,两市总市值超过万亿的个股共有7只,而截至昨日收盘,“万亿俱乐部”只剩下了中国石油、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4个会员。快报记者 马婧妤
■数据说话
一季报显示 中小板公司经营压力大
据聚源统计,截至昨日,已有72家中小板上市公司公告一季度报告,占整个中小板上市公司大约三分之一。聚源统计显示,这72家公司加权平均基本每股收益为0.117元,与去年同期0.116元基本持平,净利润加权平均为2075万元,净利润增长率为108%。数据显示,今年中小板上市公司一季度报告彰显出三大特点。
通胀与升值双重压力显现 在公布2008年上半年业绩预减公告的多家中小板上市公司中,原材料,燃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以及人民币加速升值成为这些公司共同的“业绩杀手”。
分析人士称,一些中小板的上市公司,由于规模小、议价能力不强又缺乏完善的产业链,因此很难转移通货膨胀导致的成本上升,利润空间被压缩。并且一些公司由于过去缺乏预防汇率风险的意识,因此人民币快速升值也会使这些公司的业绩受到拖累。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大幅下降 据聚源统计,目前公布一季报的72家中小板上市公司,去年现金流净额加权平均为负376万元,而今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加权平均为负3749万元,为去年同期的10倍左右。据统计,丽江旅游、兔宝宝、云南盐化、广宇集团等15家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出现大幅下降,有的公司从去年的现金净流入变为今年的现金大幅净流出。
运营成本的上升成了现金流吃紧的一大因素,不少上市公司均表示2008年1月1日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劳动力成本比去年同期增长较大,对公司收益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
投资收益影响有限 随着今年以来A股市场震荡加剧,主板上市公司频频爆出投资收益拖累公司业绩。值得庆幸的是,投资收益对于中小板上市公司影响相当有限。目前公布一季报的公司中,只有极少数公司受投资收益影响。
快报记者 应尤佳
■延伸阅读
沪深300成份股市盈率24倍
经过近半年的持续下跌后,A股的高估值风险已得到较大的释放。据聚源数据统计,截至昨天收盘,沪深300成份股中,已披露2007年年报的个股达255只,这些个股的加权平均市盈率(PE)为24倍,加权平均市净率(PB)为3.7倍。与2006年相比,沪深300成份股的估值水平下降了近50%的幅度。
统计还显示,在已披露年报的沪深300成份股中,市盈率在20倍以下的成份股为62只,占比超过2成。其中,太钢不锈、莱钢股份、南钢股份、华菱管线、大冶特钢、济南钢铁等钢铁股的市盈率都才10倍出头;辽宁成大、雅戈尔、中集集团、中金岭南、长城开发、中国重汽、现代投资、赣粤高速、海马股份、申能股份、广州控股、华能国际等品种也都出现较低的市盈率。从行业属性看,钢铁、券商、有色、汽车、高速、电力等周期性比较明显的个股,其享受的市盈率也较低。当然,50倍以上市盈率的品种也多达近50只,尤其是近10只品种市盈率在100倍以上,最高的达270多倍,因此也在较大程度上拉高了市盈率的平均数。
从市净率看,低市净率的同样是一些防御性品种。
此外,截至昨天,上证50指数成份股中,已披露年报的43只成份股加权平均PE为23倍,加权平均PB为3.67倍。上证180指数成份股中,已披露年报的149只成份股的加权平均PE为24.6倍,加权平均PB为3.72倍。
从国际上看,美国标准普尔500在过去近50年中的平均PE为17.4倍,最高的年份也达40倍;而日本东京主板市场过去25年平均PE竟高达80多倍。
分析人士指出,市盈率并非衡量股票投资价值的“不二法门”,2005年当时A股的平均PE仅为16倍,但市场依然很萧条。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由于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再加上本币升值以及居民投资意识的觉醒,今后A股仍可能享受较高的溢价。
快报记者 许少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