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人眼里,少了两颗大门牙,绝对算不上漂亮,想尽办法也要把豁齿给补上。不过,在5000年前,完全可以省下一笔补牙费用,因为先民并不以此为丑,反而会追求时髦把门牙拔掉。目前正在进行的邳州梁王城遗址抢救性发掘,为我们揭示了5000年前的时尚生活。
死者盖着陶面罩
梁王城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苏北地区最大的城址,有多达5000年的文化堆积,是研究黄淮地区人类文明起源的“活教材”。该遗址日前在南京大学、南京博物院等单位组织下,再次启动新一轮的抢救性发掘。从2月份发掘开始到现在,考古进入尾声,前后发现近50座古墓,内有不少遗骸。
“其实,先民们是装入棺材下葬的,但是年代太久远,木材全腐烂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考古领队林留根昨天说,这次他们挖掘的是大汶口时期墓地,几乎每个死者在下葬时都用陶钵盖住脸,有红陶也有黑陶,此举有何意义,目前还是个谜。陪葬品中,考古人员还发现大量动物的牙齿、骨头,比如猪的下颌骨。在原始社会,谁拥有猪就意味着谁富裕,用猪骨陪葬,应该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
在这次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特别的情况,那就是很多人的遗骨都少了两颗上门牙。“在上古,中国最初是指中原地区,居于中心的正统以夷、戎、蛮、狄来称呼四方的异族,大汶口文化则属于东夷,东夷人就有拔门牙的习惯。”林留根介绍说,这种风俗整个环太平洋地区都有,但是大汶口人是最早的,这可能与某种成人仪式有关。拔掉门齿会影响到说话和吃东西,这样做肯定不是出于实用,那就可能是为了追求某种精神力量吧。他还举例说,春秋时期吴国和干国发生过一场残酷战争,干国因惨败而损失大量兵力,干国少年纷纷拔掉门牙,以成人的姿态成立敢死队,然而最终仍然无法逃脱灭国的悲剧。
豪宅是烧出来的
梁王城遗址位于邳州市北部约37公里处,京杭大运河旁。发掘时,考古人员发现周边的土层露出红砖一样的颜色。林留根告诉记者,在原始社会,人们用泥筑房,房子建好后,经常放火焚烧成红色,这样的红房子可谓是豪宅了,与泥巴房相比,不仅墙体和地面结实,而且还防潮,人住在里面更舒适。房子倒塌后,红烧土又被作为建筑材料,在盖新房时垫在地下。就这样,一层又一层地不断叠加。据介绍,这里的地层堆积从早到晚依次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春秋战国、汉代、六朝、宋、元、明、清直至现代的地层,历史延续约5000年。
据悉,遗址抢救性发掘为的是“让位”于南水北调工程,待发掘及文物保护工作完成后,梁王城遗址的西部将被淹没在南水北调的滚滚流水下。
快报记者 项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