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人物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哭泣的帐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7 月 6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哭泣的帐篷
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胡晓抒讲述灾区救援经历
  ■5月16日,绵阳市中心医院,胡锦涛握着胡晓抒的手问:“你从哪里来?”胡晓抒回答:“我从江苏来。”

  ■6月30日,中南海怀仁堂,面对胡锦涛等中央领导,胡晓抒作为全国卫生系统唯一代表发言,他的报告题目是《白衣战士的心与灾区人民一起跳动》

  7月4日下午3点,江苏省卫生厅的大楼。

  副厅长胡晓抒正在接电话。电话这头,胡晓抒说:“7号要再去趟四川,大概要到15号左右回来。”

  从5月13日开始,胡晓抒很少出现在这间办公室。大部分时间,他是在四川地震灾区。其间,他只回来过两趟,一趟是为了参加全省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一趟是为了参加有关对口支援绵竹灾区的专题会议。

  办公桌旁边的茶几上,一份《绵竹市抗震救灾医疗卫生防病信息图》摊开着。

  7日,星期一,作为江苏省对口支援绵竹市医疗卫生总队的总队长,胡晓抒又将赶往灾区。

  胡晓抒语录

  ■堰塞湖告急时,我做过一个冒险的决定,撤离还是留下,我选择了留下。现在想来觉得后怕,如果真决堤了,北川就到水底了。

  

  ■北川卫生局的一个副局长,家里死了九口人,白天他和我们一样紧张地工作着,一点都感觉不出来他有任何悲伤。有天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发现他一个人躲在帐篷里,偷偷在哭。

  

  ■疫情的发生总有一个过程,可以提前防控的。如果2003年江苏非典像广东、北京一样严重,我可能嘴就不会这么硬了。

  

  ■作为消费者,我们必须明白,不可能13亿人吃的东西都处于监控之下。

  四川江苏两头都牵挂

  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胡晓抒也不能清静多长时间。一个多月不在南京,很多事情需要他来处理。不断打进来的电话、需要签字的文件、相关科室汇报近来的工作,每隔十多分钟就会打断采访。每接完一个电话,或者处理完一件事情,他都很不好意思地跟记者说:“非常抱歉啊!”

  怎么这么急着去四川?他说,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很多方案和规划,他放心不下。

  “医疗卫生与教育一样,需要具体落实,我这次去,要进一步研究帮扶的方案。”胡晓抒面前,摊开着一张绵竹市抗震救灾医疗卫生防病信息图,图上清晰地标出了绵竹各个乡镇,受灾前人数、户数、多少个村以及乡镇面积。“要保证灾后无大疫,防疫工作就要做细致,覆盖到每家每户。”

  人在四川,作为江苏分管卫生应急、疾病控制工作的副厅长,他心里也牵挂着后方。

  每年一到夏季,疾病防控的任务就变得很重。“幸亏老天帮助,江苏这几个月没有重大疫情发生,邻省出现了手足口病的流行,江苏算走运的。”胡晓抒说,今年江苏对疾病的防控工作做得非常好,这也让他和队员们在前方能够全力以赴地抗震救灾。

  还是有不放心的时候。在四川,一有机会上网,他就要浏览一下卫生方面的新闻,每次给家里打电话,他最关心的还是江苏最近有无疫情。

  突如其来的地震,也让本来准备在5月中下旬召开的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推迟。胡晓抒还担任着省政府血地防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他的第一次回来,就是为了参加6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全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的。“夏季防洪工作开始了,防病任务也很重,对血吸虫病、结核病、艾滋病这些疾病的防控,一直是我们的重点,这些事情每天都搁在我的心里,总是放心不下。”

  想起堰塞湖仍觉后怕

  “胡副厅长特别关心人,特别仔细。”了解胡晓抒的人,这么评价他。

  胡晓抒是卫生部委派的绵阳市抗震救灾专家组组长,每次从抗震救灾指挥部得知余震的预报消息后,他立即发到各个医疗分队的队员那里,提醒大家防范可能出现的余震。

  地震发生后,快报记者作为江苏省第一批抗震救灾医疗队队员、唯一一位随队记者赶到地震灾区,记者就多次收到胡晓抒发来的余震预报短信提醒:“根据预报,今夜可能出现较强的余震,请一定要注意安全!”

  “我们是去救人的,如果救人的人连自己都保不住,怎么去救人呢?”本着这样的念头,胡晓抒一再跟队员强调,安全是第一位的。

  都说蜀道难行,胡晓抒在四川是切身体会到了。晴天时,滑坡多;下雨天,泥石流多,雨后,乱石可能从山上飞下来。“有一次,一块巨大的石头在我眼前飞下来,转眼间,一间房屋就被砸得稀烂。”震撼的场面,让胡晓抒一想起,便觉得揪心。

  “如果救援任务不是十分紧迫,我希望队员宁可多走几里路,不要从泥石流多的地方走。”一直强调要注意安全的胡晓抒坦承,在北川,他曾经做过一个冒险的决定。“堰塞湖”这三个字,让胡晓抒现在想起来仍然觉得后怕。

  江苏的医疗点开始设在北川。19号晚上十点多,胡晓抒接到通知说,北川县城附近的水库开始渗水,有可能决堤。

  要不要撤到绵阳?作为总队长,胡晓抒了解到,北川的抗震救灾指挥部依然坚守在北川中学,并没有撤退。“既然指挥部没撤,我们也不撤。”也许水库决堤的可能性并不大。基于这样的判断,胡晓抒选择留下。

  “那时我还不懂什么叫堰塞湖,也没有相关知识,当地人称堰塞湖为‘水库’。不得不承认,那时我对危机估计是不足的。”虽然做出了留下的决定,那晚,胡晓抒一夜没敢合眼。

  第二天一早,北川医疗点的鼓楼医院蒋健给他发来了短信,告知目前一切平安。胡晓抒悬着的心暂时放下了。现在,再回想起那晚的决定,胡晓抒还是觉得后怕,“如果真决堤了,北川就到水底了。”

  半夜帐篷里传来哭声

  6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会上,面对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胡晓抒作为全国卫生系统的唯一代表发言。

  “在座谈会上,每个代表发言是五分钟时间。我就想,如何在五分钟内多向中央领导汇报一线救援的感人事迹。为此,我一再加快语速。”他说。

  他在发言中说,蜀道难行,加上不断发生的山体滑坡和崩塌,对于从平原地区来的救护车司机来说,转运伤员的困难前所未见。千方百计保证行车安全畅通,就是与死神争夺伤员。一次,周广益送4名重伤员到江油县医院,当车行驶到一处山崖时,只听得山体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前后方都有山石滚落,停下来、退回去都不行。危急关头,周广益看准那生死一线的瞬间,加大油门猛冲过去,再回望,道路已经消失。

  “我在绵阳指挥部的那段时间,有几个老家是北川的小伙子,他们跟我们白天在一起拼命地干,有的父母去世了,有的全家都没有了。北川卫生局的一个副局长,家里死了九口人,白天他和我们一样紧张地工作着,一点都感觉不出来他有任何悲伤。有天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发现他一个人躲在帐篷里,偷偷在哭。” 这样的一幕对胡晓抒触动很大。“他们和我们一样,每天7点开始工作,晚上12点才能结束。有的时候,我急了,还会对他们吼两句,事后想想,很后悔。在北川,我看到了什么叫默默的奉献。”

  胡晓抒跟北川县长经大忠相约:“我们一定要再回去看,看到一个新的北川,我想这个北川肯定是山清水秀,更美的一个北川,这也是我的心愿。”

  在灾区,给养水平让他最觉遗憾

  “一般疫情的发生总是有一个过程,通常会有一条发病的曲线,虽然称为‘突发’,总还是有个从无知到有知,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的。”胡晓抒话锋一转,他承认,如果江苏非典像广东、北京那么严重,他可能嘴就不会这么硬了。

  处理过那么多卫生突发事件,胡晓抒总结,遗憾不可避免。在四川,他就常常会为我们医疗队伍的给养水平感到遗憾。

  “去四川,我们第一拨带去了6吨药品、两万毫升血液,到了当地才发现,这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带去的药物很快就用完了。看到很多伤员呻吟,我们只能在一旁看着,一点麻醉药、止疼药都没有。”那个时候胡晓抒非常急躁,也经常发火。

  对比国外医疗救援队的先进设备,胡晓抒看了也是眼热。“那种战地帐篷,什么手术都能随时展开,而我们的医疗队伍却做不到。”胡晓抒说,在这么多年来的工作中,这可以说是他感到最遗憾的时候,“以后我们在救援的装备、后勤保障等方面,还要加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应急的预案。”

  从江苏发往四川的医疗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飞往成都双流机场。很多捐赠者在看到媒体的报道后,知道胡晓抒是卫生部委派的绵阳市抗震救灾专家组组长,就直接在物资的收件人名字一栏上写上了“胡晓抒”,而对于这些捐赠的单位和个人,“好多我都不认识”。

  “按照规定,要我本人带着身份证去机场提取,那时救灾防疫工作那么紧迫,我只得委托绵阳卫生局帮忙提取,然后转交给红十字会。”为此,胡晓抒复印了不少身份证复印件。至今,还有很多复印件留在绵阳卫生局。

  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像灭火

  在四川,胡晓抒偶尔会给家人打电话,报个平安。“我家里没啥负担,我在四川也很安心。”

  2003年,胡晓抒还在担任江苏省疾控中心主任。那一阵子,省疾控中心压力最大的就要数他了,不仅要为全省非典防治出主意,准确地向省领导报告非典疫情走势,还要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在那场抗击非典战斗中,他把自己的家都“丢”了。从4月10日起,他坐镇指挥、吃住在单位,在近50天时间内,几乎就没回过家。

  胡晓抒的爱人有次赶下楼,让别人给他捎衣服,走得太急把脚扭伤了,他只是回家“意思”了一下又回到单位。

  胡晓抒说,疾控队员就像消防员一样,一旦出现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就要迅速冲上去“灭火”,这就要求他们必须24小时待命。

  夜里,胡晓抒的手机从来不敢关,他怕万一发生什么突发事件,别人联系不上自己。2005年3月,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发生了氯气泄漏事故,那天夜里一点多,他的手机响了,接到通报后,他立即安排组织应急队伍赶到事发现场。

  作为一位权威的疾控专家,这些年来,胡晓抒直接参与了多起大型战役:1991年的抗洪救灾、1998年的猪链球菌防控、1999-2000年的O157防控、2003年的抗击非典、今年初的禽流感防控等,作为直接参与者,每次战役他都紧紧地绷着一根弦。

  “防控疾病是我们的责任。在四川,虽然有余震困扰,我们的医疗队中没有一个逃兵,大家都争着上战场,这说明我们的医疗队伍是好的,拿得出,打得响。”

  胡晓抒认为,并不是特大灾难改变了医疗人员,让他们突然变好,而是医疗队伍作为整体一直都是不错的,过去人们存在一些误读,因为医疗体制的原因,个别医院医生搞创收,被媒体披露出来,让人们误以为整个医疗战线都不好。

  生活中带着职业的警觉

  “平时,我爱看书,除了杂志和小说之外,还有些专业的书籍,比如说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的。”

  而在到超市买东西的时候,作为一位卫生专家,胡晓抒的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出于职业的警觉,买牛奶,胡晓抒一定要先看一下生产日期,买速食品,他会先检查一下食品包装是否完好。

  “我们对食品的消费应该是苛刻的。买食品时一定要仔细看保质期,但现在很多人却没有这个意识,保障食品卫生,自己也不能稀里糊涂的。有一点作为消费者,我们必须明白,不可能13亿人吃的东西都处于监控之下。”

  快报记者 张星 戎华/文

  施向辉/摄

  胡晓抒在四川擂鼓镇帮助救援队搬运物资

  本报传真图片

  胡晓抒在什邡灾区

  胡晓抒在什邡灾区

  胡晓抒,1956年11月出生,江苏泰兴人,中共党员。1974年参加工作;1988年7月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专业;2002年5月江苏省委党校研究生毕业。2005年12月任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分管卫生应急、疾病控制工作。此前,在江苏省疾控中心担任主任多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