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公务员报考何以相对冷清 广州日报 10月28日 作者 宋桂芳
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审查工作已经结束,据初步统计,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审查通过人数达97万多人,远远超过2008年的80万(新闻午报 10月27日)。86%的人表示自己或身边的人曾想过报考公务员。(中国青年报 9月2日)
[广州日报一评]
自从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正式实行以来,报考公务员人数逐年激增。我国公务员报考热何时才能降温?
回答这个问题,不妨看看韩国。两年前,韩国民调显示33.5%的青年最想去的工作单位是国家机关,这让许多韩国人大呼“不正常”。韩国《朝鲜日报》甚至发表题为“青少年竟想成为公务员,韩国未来令人担忧”的社论。韩国公务员报考何以相对冷清些呢?
一方面,不断完善的制度让韩国公务员越来越没油水。韩国于1981年建立了财产申报制度,《韩国公职人员道德法》经过4次修改,1993年6月基本定型,发挥了显著效果。总统和所有政府官员财产公开在韩国成为例行公事,这让官员财产申报有了“自证清白”和反腐的重大意义。
另一方面,韩国公务员不好混日子。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公务员淘汰事件”让韩国公务员如履薄冰。因为社会整体对公务员的工作效率评价比较低,因此韩国政府要淘汰部分公务员,首尔市甚至内部规定了3%的淘汰比率。
此外,社会对公务员保持了足够的理性。韩国人认为,“一个国家的青年应该具备无限的梦想和毫无畏惧的勇气,这才是推进国家进步的原动力。”如果青年只想着牢牢抓住可靠的“饭碗”,“韩国的未来实在是令人担忧。”
相较于我们眼下的公务员报考热,韩国之冷尤值得我们思考。
[快报再评]
文章虽短,对韩国青年不再热衷报考公务员的缘由分析,大体已清晰。有意思的是,20年前媒体曾大批“官本位”,还热炒据称广东家长的训子辞:“再不好好学本事,你就只有当干部了”。可是,20多年过去了,“官本位”非但没降温,还在升温。答案就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不久前的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中:近七成人认为改革开放受益最大的是官员群体。假如这种社会利益分配格局不改变,公务员热不可能降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愿意为理想主义而受苦的圣贤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