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万里,赴内蒙古打官司为自己造势,究竟为什么?
外地图片公司连续多年来锡“横扫”广告业,每年都能“满载而归”,原因何在?
自1993年至2008年10月,无锡两级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055件。知识产权案件正以较大增幅逐年增长,新型案件和疑难案件也不断涌现。
“中国驰名商标”由外地法院认定
企业只要打着“中国驰名商标”的称号,产品就如同有了“尚方宝剑”。可鲜为人知的是,不少“中国驰名商标”竟然是这样产生的——
“‘中国驰名商标’通常有两种认定方式,一种是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作出认定,另一种是在诉讼中,由法院根据案情需要予以认定。”无锡中院知识产权庭副庭长蔡毅说,无锡现在有47个“中国驰名商标”,其中只有10个是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其余则都是由全国各地的法院在审判过程中以判决书的形式作出的认定。有意思的是,这37个由法院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中,许多连无锡本地人都没听说过。而作出以上认定的法院几乎都来自内蒙古、江西、辽宁、山西、湖南、黑龙江等地,是外地法院。相比之下,无锡中院近四年来只认定了4个“中国驰名商标”,其中本地企业只有一家。
无锡企业为何舍近求远,不惜千里去外地法院作认定呢?业内人士透露,企业如果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中国驰名商标”,不仅时间长、程序多,费用也惊人,有时候花个几百万元也不见得能批下来。于是,一些企业就钻起法律的空子,恶意制造官司,虚构诉讼,出钱找外地企业状告自己。一番“活动”后,利用部分外地法院把关不严的漏洞,以极低的成本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的“无上殊荣”。
蔡毅认为,法院应当对此类案件严格把关,先看这些案件有无必要认定“中国驰名商标”,对不需要认定的案件以普通商标侵权案进行审理。“认定驰名商标只是出于对个案的需求,并不是一种荣誉。一些企业将其作为一种炒作,并无限放大,是对法律资源的滥用。即使认定后,也并不是一劳永逸了。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如果不进行品牌建设,驰名商标也会末落。”
广告业已成“重灾区”
因使用广告图片而屡屡当上被告——近年来,无锡中院审理的此类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竟已占到知识产权案件总数的近三分之一。今年到现在为止,无锡中院已受理此类案件近40件,创下历史新高。难怪业内人士惊呼,“无锡广告业已经成为知识产权侵权的‘重灾区’!”
从2002年起,北京一家图片公司将无锡的数十家单位悉数告上法院,因为这些单位未经许可,在广告中擅自使用了这家图片公司的图片。带着一笔不菲的赔偿款满意而归,此后这家图片公司每年都会来锡“扫荡”一次,每次都有为数不少的企业“中招”。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仅这一家图片公司提出的侵权赔偿案件就有上百件,无锡本地企业中就有很多坐上“被告席”,其中包括银行、医院等广告大户。
屡战屡败的无锡企业为何成为别人的“盘中餐”?法律界人士认为,不少单位为了降低成本、节省时间、贪图方便,将别人的图片“先用了再说”,甚至从来没有将广告图片的制作费用或著作权许可使用费用计入成本。还有的企业以为,购买了正版图片册或光盘,就有权使用其中的图片。法院建议,广告协会内部应建立警示机制,对多次侵权的企业作出内部惩戒。
老字号要学观前街
无锡功德林菜馆因未及时将“功德林”注册为商标,被上海功德林素菜馆抢得先机,使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店无锡“功德林”面临法律上的尴尬。在无锡中院近期对全市20多家老字号企业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不少老字号企业的命运堪忧。其中,企业兴旺的仅有“王兴记”和“真正老陆稿荐”等为数不多的几家,他们不仅在国内注册了商标,还走出国门,在境外也进行了注册。而昔日无锡人耳熟能详的“三阳南北货”“世泰盛布绸”“时和绸布店”等,有的经营萎缩,有的甚至已经歇业注销。
无锡老字号企业多为传统餐饮、布料、洗染等服务行业,如今部分老字号难以生存。无锡中院知识产权庭副庭长陆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老字号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企业缺乏合理的发展规划。与此同时,市区拆迁、商业网点分布不合理等因素也给老字号的经营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老字号也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可采取贷款支持、政府采购等政策扶持老字号的发展。
苏州观前街的成功经验可以作为无锡老字号学习的榜样,观前街的做法是将老字号企业集中在客流量大的黄金地段,从而提升了很多老字号的经营业绩。眼下,无锡当务之急是开展老字号普查,健全老字号名录档案,对锡城老字号发展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
陆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