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美国汽车“三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向美国政府求援,成为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一件大事,令人关注。虽然美国政府最终决定伸出援手,但美国汽车“三巨头”的教训值得我们汲取。
素来强势的美国汽车“三巨头”,何以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如此不堪一击,成为国际汽车界倒下的首批汽车巨头?业内人士指出,真正打倒美国汽车“三巨头”的不是金融危机本身,而是他们自己。仿佛人体内隐而不发的“毒瘤”,金融危机只是起到了一个催化作用,将其发作期提前了。
美国汽车以油耗大著称,大排量是其显著特征。这在当今全球石油资源紧张、油价波动频繁的年代,明显是背道而驰。另外,劳动力成本高、研发投入不足、体制僵化等,也都给美国汽车业套上了一道道无形的绞索,扼杀了其活力,使其日益走向没落。
不难发现,美国汽车业这些“毒瘤”,其实在我国汽车业也能找到影子。一方面,我国石油需求对国际依存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国汽车业追求大排量车、豪华车的生产和消费习惯依然没有改变,鼓励小排量汽车生产和消费的政策出台阻力重重。同时,国内一些主流汽车厂商热衷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销量”“市场占有率”“利润”等成了关键词,而对技术创新、创建自有品牌,以及研发未来新一代电动汽车等投入不足。
面对金融危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要求,“调结构”被摆在了重要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在应对这场金融危机的战斗中,变危为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将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业一些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积重难返的问题,研究透,解决好。
新华社记者 田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