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冬季,南京师范大学郁炳隆教授第一次参加了语文高考阅卷。从带着算盘、摇着扇子登分,到现代化的网上阅卷,直至去年,他已经连续30年都在为高考阅卷而忙碌。30年间,江苏600多万学子参加了高考,应该说,他们的语文试卷公平、公正地评分都离不开郁炳隆教授的辛劳。
昨天早晨,老人带着遗憾走了,再也不能出现在繁忙的阅卷现场。
“我们是合作了30年的亲密战友啊!”听说郁炳隆教授去世的消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永康红了眼圈,30年前,他和郁炳隆就开始合作,参与语文阅卷。从何永康教授的回忆中,他们首次阅卷的情形慢慢展露。早在30年前,郁炳隆教授第一次参加高考阅卷。那时正逢冬天,老师们都穿着棉袄,带着算盘赶到阅卷点。那时,阅卷老师也就200人左右,搬运试卷都得老师们亲自上阵,一天下来,浑身酸痛,这其中自然有郁老师的身影。
“阅卷是份苦差事,很多老师能躲就躲了,可是郁老却一干就是30年。”南京艺术学院传播学院博导许永教授告诉记者,她也和郁炳隆老师一起一起参加过阅卷,高考阅卷既要保证质量也要保证速度,每天十几个钟头的高强度工作,让很多老师都直喊吃不消,可郁老却从来不喊苦。每天早晨,阅卷老师7:30到,可他会更早赶到,晚上6:00,老师们收工了,他还得看看各组的阅卷进度,每天都忙到更晚才能走。
“今年6月1日,他还给我打电话,说:‘老何,今年我们还是一起搞语文阅卷吧。’”何永康回忆,可就在几天后,他接到了郁炳隆的电话,说自己身体不太好,不能再参加阅卷了,语气中有落寞,更多的是遗憾。后来,阅卷的总结大会上,已经住院的他没能参加,可他却发来一条短信,向全体阅卷老师表示问候,还希望他们能够认真细致地阅卷,永远改好语文试卷。这条短信感动了现场所有阅卷老师,顿时掌声雷动。 快报记者 谢静娴
郁炳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原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快报记者 唐伟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