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天,刚刚有了一丝诞生意愿的“央企新闻发言人”成为舆论风暴中心,带动这场风暴的蝴蝶翅膀,是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一次看似不经意的表态。
8月31日,黄丹华表示,国资委将指导央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工作,包括设立新闻发言人以及相应的新闻发布机构等。至此为止,这番话完全正确,很是顺耳,但接下来的话,却引发了舆论如潮的质疑。黄丹华是这样说的:面对越来越大的舆论压力,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引导舆论,已经是当前央企“宣传思想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各路媒体准确地从这番表态中拎出了“引导舆论”这个关键词,质疑随后而至:新闻发言人的职责难道就是“引导舆论”吗?“引导舆论”能消除央企的傲慢和偏见吗?丑闻不断的央企,是检视自身的问题重要,还是“引导舆论”重要?作为央企的婆婆,是堵上央企监管中的诸多漏洞重要,还是帮助央企设立“引导舆论”的新闻发言人重要?这些质疑之外,也许还有更本质的问题可以提出:为什么在一些政府官员的眼中,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就是“引导舆论”呢?
酝酿中的“央企新闻发言人”
黄丹华提出央企设立新闻发言人的背景是“央企面临的舆论压力越来越大”。压力的起点在哪里呢?不妨来回顾一下央企最近引发舆论质疑狂潮的几个新闻事件。
央企最近一次陷入舆论漩涡,是中石油涉嫌动用20亿巨款帮助高级别员工团购豪宅;再往前看,是中石化的“天价吊灯门”事件。这两件事情被媒体曝光后,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回应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我说没有就是没有”,完全不愿提供足以令人信服的详细解释。这样的回应,不仅没能平息舆论,反而引发了大家更高涨的质疑热情。搞到后来,两家石化巨头,不仅脸面全失,而且给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已经是亚洲最赚钱企业排名靠前的巨无霸,危机公关却搞得这么小儿科。一来二去,连它们的“婆婆”国资委也看不下去了,所谓指导央企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最原始的动力应该就在这里——既然经常被舆论搞得焦头烂额,那就推出个新闻发言人“引导”一下,占据舆论制高点嘛,也算是因势而变、与时俱进。
舆论会被发言人“引导”吗?
舆论要不要、会不会“被引导”呢?媒体迅速给出了一致的答案——不!
9月3日的《新闻晚报》发表文章“央企发言人难消‘负面’”。文章指出:新闻发言人有责任维护企业形象,但其所依据的,应该是详细的数据和可信的材料,而不仅仅是巧舌如簧。设立央企新闻发言人的价值,是为了让公众获得更充分的央企信息,以便让自由展开的公共舆论能更加公允和理性;“引导”舆论,靠的也是足以说服人的数据和材料,而不是强权思维。“正确而有效地”应对舆论的前提,应该是对公众质疑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公开的调查。要消弭公众质疑,新闻发言人的积极回应和及时沟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应该是谦卑地拿出有效的证据。否则的话,即便有了新闻发言人,“强权引导”的思维也只会让事情越描越黑。
同一天的《燕赵晚报》则发表文章“央企新闻发言人不能因‘辟谣’而设”。作者认为:如果发言人的工作就是为央企涂脂抹粉,去污增白,尽量消除丑闻带来的负面效应,那就是本末倒置之举。新闻发言人本应致力于营造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增进与公众的交流沟通,达到良性互动,而非将“披露信息”的使命,替换为封锁负面消息的“舆论引导”,或事后灭火式的紧急辟谣。央企的各种丑闻都是内伤所致,外敷不能治本。国资委意图推出“引导舆论”的央企新闻发言人,疗效估计也不容高估。因为这就像庸医的“锯箭疗法”,即便截掉了体外的箭杆,带毒素的箭头还是会在体内发作。如果不致力于推动央企信息公开,让包括企业的运营成本、利益构成,以及高管薪酬、员工福利等成为公众可随时查阅的信息,那就很难让涉事央企“自证清白”,你越是“引导”,舆论只会越反感。
《东方早报》则发表文章提出质疑——丑闻逼出央企新闻发言人制度?作者指出:央企的社会关注度高,热点问题多,社会对于其信息发布的要求自然也很高。但时下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流行所谓“危机公关”,把本机构社会形象不佳归咎于公关不力。具体而言就是对付媒体和记者不力。他们可能以为,赶个时髦,配备一些最好有记者背景的人员充当新闻官就可以大事化小、文过饰非。这是不可取的,别忘了,现在是网络时代。作者最后问道:买个吊灯花上百余万还辩称不贵,在价格高得令人咋舌的北京楼市上出手那么大方,这一切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是期待中的央企新闻发言人不能回避的,否则要他们有何用?
新闻发言人到底是干吗的?
对央企新闻发言人“引导舆论”的质疑一浪高过一浪,这是可以想象的情形,因为大家都知道,新闻发言人最重要的职责并不是“引导舆论”,而应该是消除误解,帮助舆论接近事实和真相。
9月1日,贵阳市政府系统网络新闻发言人正式上岗。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这些发言人通过发帖、跟帖等方式回应网络舆论。贵阳市政府没有提出要通过网络发言人“引导舆论”,而是着重强调发言人沟通和桥梁的功能。我想,这样的表述,才更接近于发言人的本质,也与大家心目中的发言人功能更加吻合。
针对贵阳市政府系统网络新闻发言人,新华社9月3日的“新华时评”给予肯定。这篇评论的题目很有意思:“与其畏网如虎,不如进而触网”。文章指出:如果政府系统网络新闻发言人能充分发挥反应迅速、渠道多样、信息权威等优势,将有效补上传统信息公开新闻发布方式的短板,回应并满足来自网络的各类正当诉求。
不要急着“引导舆论”,先努力学会与舆论展开有效的沟通,我想,如果央企真的设立新闻发言人,这应该是他们需要上的第一课。如果位置摆不正,始终把“引导舆论”当做自己最重要的使命,那再多的巧舌如簧,也不能消除一丝一毫的舆论质疑。
尤其是一些政府部门,更要搞清楚,新闻发言人的真正作用是沟通而不是“引导”。强势“引导舆论”的思维一日不除,所谓的信息公开和沟通,就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越来越多的新闻发言人,也将会如那些永远听涨的听证会一样,成为一个为了程序而程序的漂亮摆设。果真如此,那就要想想看,新闻发言人无法取信于民,那将是一种怎样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