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知道,南通二中有个闾老师,除了有个儿子叫“蹦蹦”外,还有个远在安徽的儿子叫“刘梦”。刘梦是一个不幸的孩子,2005年,刚上五年级的他患上了白血病,他无望的父母千方百计地为他寻找生的希望。很巧的是,作为江苏省“无偿捐献骨髓志愿者”的闾老师,与他的人体白细胞抗原配对竟幸运地获得成功。
那年闾老师32岁,在作出决定之前,她没有和家人尤其是远在深圳的母亲从容地商量。她着手做好方方面面的安排,在爱人的鼓励下,毅然走上了“高分辨配型”的病床。
那年9月1日至9月5日,相当于癌症化疗病人8倍剂量的9针动员剂,相继注入她的体内。“我血管细,每扎一针,全身关节疼痛难忍。”回想起那痛苦的时刻,闾老师的表情却很幸福,“在那一刻,我选择了坚强。那天漫长而令人窒息的5个小时里,我身体里的全部血液,在体外循环了14圈,分离并采集了110毫升造血干细胞。半小时后,这110毫升的生命复苏之力,缓缓输入刘梦的身体里,骨髓成功移植”,这一刻,孩子终于得救了。刘梦出院了,他在电话里认定了这位让他再生的妈妈,也认定了闾老师这位异乡的老师。
年轻时的闾老师认为这就是“严师出高徒”。一次期中考试,她胸有成竹,但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有个学生数学只考了2分。情急之下,她要求这个孩子在班会课上向全班同学解释原因。这个做法刺痛了学生的自尊心,他沉默不语。闾老师很恼火,当即请来了家长。让她也没料到的是,学生的父亲竟然当着大家的面,打了孩子一记响亮的耳光。第二天早晨,讲台上放着一张纸条,稚嫩的笔迹写着几行看似很平常的句子:“班主任,我们明白您是为我们好,谢谢您。但您知道吗?您的微笑和鼓励能给予我们最强的动力!”闾老师说,当时就感觉脸上火辣辣的,她真诚地向全班孩子道了声“对不起!”台下宽容的掌声让她感到如释重负。她说,“自己那一刻恍然大悟,爱,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快报记者 谢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