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07年10月,笔者在《中国房地产报》的一篇专栏文章的题目是:“现在还捂盘,实属玩火”。本文还想以此为题,因为“历史往往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今年1~7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量同比增长37.1%,而包括上海在内的很多大城市,销量已超去年全年。然而,7月环比6月,今年以来成交量首次出现下滑,而且是近两成的明显降幅。值得关注的是,8月,上海一手和二手住宅成交量继续下跌中。
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环比上涨0.9%。更应关注的是,价格环比涨幅增速开始收窄,从3月由负转正后,各月依次为0.2%、0.4%、0.6%、0.8%、0.9%。这就意味着,本轮楼市反弹行情中最疯狂的时候正在过去。
那么,当前市况和2007年10月有什么相似?从成交量分析,2007年全国楼市亦经历了一轮非理性繁荣。楼市调整由深圳带头,其成交量7月即开始出现下滑。而上海10月才开始。
从价格来看,2007年7月,深圳房价仍在上涨,直到年底,深圳房价才明显开始下降。而上海的房价环比涨幅高点,出现在10月,是2.5%,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增幅峰值现身于9月,是1.7%。直到2008年8月,上海和全国的房价环比增幅才由正转负。
相较可知,目前的市场面与2007年10月高度相似:成交量开始下滑,价格依然上涨。
不妨再观察政策面,重点作两项对比。其一,房贷紧缩。2007年9月27日,“二套房贷新政”出台。而今年7月以来,银监会强调严格执行“二套房贷政策”,同样引起部分需求的观望。
其二,打击囤地捂盘。2007年地王频出,国土资源部加大查处闲置用地的力度;近期国土资源部和部分城市重提此事。
结论不言自明。对于很多大型地产商来说,一方面今年以来销售资金回笼甚丰,另一方面又通过增发、发债、信贷等方式融资甚多,确实不差钱。然而,市场已显露疲态。此时为了贪图单个项目的高利润率而捂盘待涨,已有些玩火的味道。
(作者杨红旭,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