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在江苏的师德标准还在讨论之中时,湖南已经领先一步,公布了“以量计算”的师德标准,围绕这一标准的,是毫无疑问的争议。
9月28日的《长沙晚报》报道说,湖南推出的这个师德标准名为“Credit SPMS学校智能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具体考核标准分10项,总计25分,在教师总考核的100分中占据了相当的份额。此外,湖南还规定教师绩效考核将和师德挂钩,不与升学率挂钩。
师德取代升学率与绩效考核挂钩,这引发了不少人的赞赏。很明显,这一教学评价模式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问题纠偏,体现出教育者“育人为先”的本色。但质疑者总是认为,师德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能用死标准去套呢?并且一旦师德与绩效工资挂钩,就会令师德考核变味,出现“为了工资师德造假”的副产品。
争议当然会有,而且还必将长期存在下去,毕竟师德量化考核是个全新的课题,谁都没有经验,谁也不能肯定对错。但我在想,在功利味道过浓的应试教育中多加入一点“育人”的调料,对教育本身和孩子们而言总不是坏事。大家可以发现,湖南的义务教育教师考核标准中,师德考核总分只有25分,其他的“综治安全、班级管理、常规教学”则占到了75分。这也就是说,师德考核目前而言仍然只是常规考核的一个补充,并不足以造成教师考核标准的紊乱,这样的尝试,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质疑者提得最多的,是“师德考核如何科学量化”,湖南师大教授刘德华的意见很有代表性,他说:老师的师德好不好,领导的印象经常起到很大作用,这可能会使师德考核变味。这样的担心有道理,如果师德考核到后来搞成“唯领导论”,无疑是增加了灰色交易的空间。但这一问题却并非无解,归根到底,师德考核能不能做到相对科学,还是在于考核权的制衡做得够不够。
在传统的权力模式中,对老师的考核,领导的话语权毫无疑问是最重的,在一些地方,甚至到了“领导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的地步。至于普通教师和学生乃至学生家长,都是被排斥在考核权之外的。这显然是一个畸形的权力安排,一个老师的工作做得怎么样,学生当然最有发言权,其次,学生家长和其他老师,也应该比领导有更多的发言权——因为他们才是教学质量最直接的感受者。
如今湖南把师德纳入考核标准,尽快明确这把考核的尺子握在谁手里,可谓至关重要。如果仍然是“领导说了算”,那么这样的考核,就很有可能流于形式、徒留骂名,如果考核权可以在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之间均衡分配,那么师德考核就能够相对全面地反映一个老师的综合素质——权力一旦分散,收买将难如登天,所谓“师德造假”,也将变得成本高昂。
(本报评论员 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