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桦
青春靓丽、笑容甜美……很难让人相信,这位年仅28岁的姑娘已经坚持和癌症奋战2年。她患甲状腺恶性肿瘤伴颈部淋巴转移,2次高危手术、3次放疗,几次从死神手中挣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她叫陈桦,是海南海口经济学院一名女教师,多次被评为该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她抗战病魔的乐观态度和非同寻常的毅力,感动了全校师生。
诊出癌症:
母女都担心对方知道
陈桦来自重庆,她身材高挑,皮肤白里透红,是一位漂亮姑娘。在26岁之前,陈桦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她作为家里的独生女,深受父母疼爱。她的性格活泼开朗,人缘很好。她于2000年考入海口经济学院,任班长、首届学生会社团部部长,后来又入党了。因为成绩优异,表现突出,2003年她大学毕业后留校,在该院招生就业办公室工作。
2007年,陈桦的甲状腺逐渐肿大,眼睛也开始往外鼓,心率高达每分钟120多次,不停地出汗,人越来越没力气。因为她的精神状态还好,人又年轻,去医院检查了几次都没查出大问题。当年5月,母亲陪她到成都一家大医院检查,一看到彩超结果,陈桦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自生病之后我经常上网查资料,当我看到诊断结果是甲状腺弥漫性钙化时,心里对自己的病是有数的。当时我最先想到的是先瞒着妈妈,父母只生我一个女儿,我担心她受不了打击。”
她后来才知道,当她的母亲看到诊断结果时,也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母亲最先想到的是千万要瞒住女儿,以免她想不开。“母亲悄悄地躲到楼梯口和爸爸通电话,她当时在流泪,听到我喊她,连忙把泪擦掉。”陈桦说,“此后有好几天,妈妈不敢看我一眼,我也不敢看她一眼,我们都怕自己的眼神露出什么,生怕引起感情共鸣后掉眼泪。”
陈桦趁母亲不在身边时走进主治医生的办公室,用家乡话对医生说,“我知道自己得的是癌症,我不害怕,你们把真实情况告诉我吧,该怎么治就怎么治。”为她看病的专家看了她半天后才告诉她,她患的是甲状腺恶性肿瘤伴颈部淋巴转移,随时面临生命危险。在询问手术方案时,专家神色凝重地说,这是一例特大型手术,可疑病变附在右侧的主动脉附近。
或许是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所以听专家说完后,陈桦没有感到慌乱,心情反而平静了,她主动参与了自己手术方案拟定的全部过程。
在等待手术的日子里,有一天,陈桦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就对照顾自己的姑妈说,自己心里难过,很想哭一场。姑妈对她说,想哭就哭吧,陈桦于是大哭了一场,情感得到了宣泄,感到心情轻松多了。
大手术前:
她和医生轻松谈“心得”
2007年6月15日,陈桦接受了长达7个小时的第一次大手术。很多做手术的病人是躺在推车上被人推进手术室的,她却坚持自己走进手术室。她是想以这种姿态告诉自己和家人,不用怕。在医生和护士为她做手术前的准备时,她还面带轻松的笑容和医生谈着自己上手术台前的“心得体会”。
手术结束后,陈桦尽管意识模糊和极度虚弱,她还是硬撑开疲惫的双眼,对着等候在外面的亲友笑了笑,并且没有忘记抬起手来打了个“V”——胜利的手势。她坚持从病房门口自己走上病床,尽管只有短短的几步路,但是她很自豪:自己已经迈出了胜利的第一步,在逐渐远离死亡!
手术一个月后,她开始接受第一个疗程的放疗,必须入住具有放射隔离功能的病房。放射隔离病房几乎是全封闭的,她没有感到烦恼,反而安慰自己说,自己是在密闭的空间里涅槃,厚重的铅门会将死神隔离在外面。
7月底,经过各项检查,她的体征正常,医生准予出院,第一个疗程的治疗结束了。她出院那天,感到阳光特别灿烂。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11月底,她的病情突然有了新变化,必须接受二次手术。在她的强烈要求下,医生采用了创伤最大但是愈后效果最好的治疗方法,为了避免喉返、喉上神经受到伤害,她拒绝医生全麻的建议,毅然要求采用了病痛最大但是伤及神经较小的麻醉方案。12月9日,6小时持续手术、6小时持续清醒、6小时持续的剧痛!耳边响着医疗器械的碰撞声、感受到明显的切割感和持续的浸入骨髓的剧痛,她居然还能维持规律正常的心跳。那次手术,她被切断右侧颈内颈外两条静脉,切断右侧的胸锁乳突肌,手术创面非常大。主治医生对她说,“原本以为你是一个娇滴滴的姑娘,没想到这么坚强,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奇迹出现:
她的病情逐渐好转了
2008年1月8日,她入院接受放疗,复查结果非常严重:甲状腺癌双肺弥漫性转移。这种只有在癌症晚期才可能出现的远端转移灶就这么降临在她身上。她亲眼看见了同一病房的一个女孩因为同样的病离去的过程。她生病以来,第一次对死亡产生了恐惧,她当时感到很无助、很伤心。就在她心情最为低落的时刻,接到了学院董事长曹成杰先生发来的短信,“丫头,一定要挺住,奇迹都是由人创造的……老师相信你也一定能创造生命的奇迹,你好好地疗养吧,我和大家都由衷祝福你并期盼你早日康复,早日回来上班。”这条短信如此温暖,如春风吹拂平息了陈桦内心的恐惧。
2008年6月底,陈桦接受第三次放疗,她终于等来了好消息,双肺转移灶已经全部消失!这于她、于医生而言都可称之为一个奇迹。她走出医院,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死而复生的幸福感让她感到陶醉。尽管在药物刺激下身体一度浮肿,她却自信地对身边每一个人微笑。2009年1月,她到医院复查,医生肯定地告诉她,没事了,癌细胞已经消失了。
“以愉快的心情迎接每一天的太阳。”陈桦讲述自己的抗癌经验说,生活要有规律,作息时间尽量跟随太阳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坚持吃胡萝卜、蘑菇等抗癌食品。她还每天坚持打太极拳。“我脖子下面切除了很多组织,原本的皮肤是肿胀发硬的,蚊子咬在上面也没有什么感觉,经过锻炼,脖子下面的皮肤越来越软了,慢慢也有知觉了,感觉真的很好。”
在工作时:
她从没想过自己是病人
与陈桦在同一岗位工作的同事们都说,陈桦一点都不像个病人,她的精神状态和敬业精神超过了健康的人。
每次手术、放疗后,她立刻返回工作岗位,投入正常工作。2008年2月,她在接受了一次大手术后,一如既往投入工作。当时她负责的是招生计划及招生章程的编制和报送。每一环节都必须严谨、认真、细致。陈桦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依然得到了保证。
因为两次手术留下后遗症,她右侧的胳膊和肩周一直肿胀疼痛,连正常向上抬胳膊都很困难,而报送计划、网上阅档和录取都要依靠电脑才能完成。在录取中,几乎全凭鼠标操作。高招录取从7月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底,每天10多个小时超强度工作,录取人员必须守在机房,做到人不离岗,随时关注开录省份的新动态。精神要高度集中,还要眼疾手快。特别是在8月,10多个省份同时开始录取,有时几个省份会同时来电要求下载考生信息并预录上传,工作强度非常大。陈桦凭着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和同事们把工作做好。陈桦的故事感动了身边的人。
陈桦的甜美笑容和清澈的声音极富感染力,在接受南国都市报记者采访时,现场氛围是轻松而愉悦的。
记者:亲眼看到身边的病友离开人世,你是如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的?
陈桦:死亡总是令人感到恐惧和焦虑,但是我相信,对待死亡最好的态度不是自欺欺人的逃避和遗忘,而是直面它,理性而坦然地面对它,向死亡宣战!
记者:很多人生病后总是抱怨病痛的折磨,你为何一直能够保持这么好的精神状态呢?
陈桦:这2年的时光是轰轰烈烈、曲曲折折的,有泪水、有欢笑;有悲观、有感动;有绝望、更有希望……支撑我走到今天的,一直是一种光明的、乐观的、向上的精神;一种追求生命、无怨无悔的执著。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失去的,我还拥有更多。父母为我守护着生命的港湾,朋友为我搭起爱的桥梁,领导、同事为我撑起了希望的大伞。人生如此精彩,有什么值得抱怨的呢?
据《南国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