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人人思归。可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和家人团圆。对他们来说,虽然不能亲人相聚,但亲情是一样的——
打工仔:
为了省钱不回家
今年22岁的小万来自安徽,在南京打工有三四年了。尽管从南京到安徽的家中不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但是除了春节,她几乎很少回家。“我每月收入也不过1000元左右,除去房租以及日常的开销,手头比较紧。”但是她还是会从中“抠”出一点钱存起来回去孝顺父母。
小万告诉记者,每年中秋她几乎都是和朋友一起度过的,“很多朋友也都是从外地到南京打工的,在一起过节也热闹点。”她亲自下厨,做了一桌拿手菜,并且将单位发的月饼拿出来分给大家吃。
中年人:
留下来多加点班
和师傅是雨花环卫所的一名工作人员,他被安排在中秋节晚上值班。
“其实我也想回家看看父母,他们都六十多岁了!”和师傅说,在节前,父母就已经打过电话,询问他是否和孙子孙媳妇一起回家,他当时满口答应,可是现在办不到了。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我是老同志,值班的事并不算累,我一般都主动承担下来!”和师傅说,只要自己稍微克服一下,这也不算什么困难。
老年人:
摆上子女的碗筷
李先生家住鼓楼,一子一女都在国外读书。在电话里,孩子们说准备春节一起回来,这个中秋功课繁忙,只好留在国外了。“听到这个消息,还真有点失落!”李先生说,他今年60岁了,这个年龄的人,其他都看淡了,就是亲情观念越来越重。
老李说,这个中秋节,他还是烧了一大桌子菜,子女的碗筷都给摆上,“就当着他们在好了,吃过饭,再打开电脑,视频见个面,算是有点慰藉吧!”
快报记者 孙玉春
实习生 马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