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少美国人依然在金融危机中努力摆脱债务的时候,两个25岁的美国女孩魏可欣和孟康妮却创立了自己的小额贷款机构——“我开”(www.wokai.org),号召美国人把自己的闲钱捐献出来,专门为每天生活费不足1.25美元的中国贫困人口提供贷款。从2008年创办至今,“我开”已经为200多名中国农民募集了将近10万美元资金。
“我开”的创办人魏可欣(左)和孟康妮
创办者
九成捐款人来自美国
记者:在“我开”的600多名捐款人中,国籍分布如何?
魏可欣:大概90%是美国人,其中大部分是和中国有所联系或者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比如有中国血统的美国人、领养了中国孩子的美国夫妇或者在中国学习生活过的美国人。余下10%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不过,我们现在正通过在美国各地的演讲、酒会等活动以及加强网络宣传等方式扩大“我开”的影响,让更多的美国人知道。在未来三到六个月里,我们希望能在美国洛杉矶、加拿大多伦多和中国上海建立网络。
记者: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另一方面“我开”却号召美国人借钱给中国人,为什么这样做?
魏可欣:这种情况听上去的确很矛盾,但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的现实。首先,虽然中国经济近年来飞速发展,但按照世界银行贫困标准测算,仍然有很多平均每天生活费不足1.25美元的贫困人口。小额信贷是改善贫困人口生存状况的有效途径。其次,经过我们的调查,中国的小额信贷产业比印度、孟加拉、南美要落后20年。自从上个世纪中期以来,中国从事小额信贷、教育、扶贫等的非政府组织蓬勃发展,但它们当中的很多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拓展业务和影响。“我开”正是希望通过一种“人对人”的互动模式帮助全世界的捐款人和中国建立起联系。
记者:“我开”的目标是什么?
魏可欣:对于“我开”来说,最重要的是吸引网上捐款者。我们的目标是在明年把捐款者从目前的600人增加到1万人,未来两年半到三年增加到5万人,年捐款量达到500万美元。从长远来说,我们希望能建立一个支持中国小额信贷的全球网络。
贷款人
“我开”解了燃眉之急
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我开”项目的贷款人之一——四川省仪陇县周河镇方坝村农民潘钦太。以下是潘钦太的口述实录。
我今年65岁,儿女都外出打工,家中有两位老人和两个孙辈,生活比较困难。我在村里开着一家副食店补贴家用,但由于条件不好、货源不足,经营状况一般。今年6月,我从“我开”项目贷款4000元重新装修了门面、补充了货源,改善了店里的卫生状况,生意比过去好多了,每月能多收入五六百元。
从借款开始,我每半月连本带息还款180元,现在已经还了将近一半了,我很有信心按时偿还全部贷款。像我们这样的小钱是很难从银行贷到的,“我开”手续简单,能解资金周转燃眉之急。虽然利息高出不少,但对我来说也是合算的。我们镇一共1000多户,有80多户都从“我开”贷了款。除了做小生意的,还有不少发展养殖业的。美中不足的是最多只能贷四五千元,要是能贷万把元就好了。如果以后有机会,我希望还能再次从“我开”贷款。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