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发现 恩怨两江总督署之二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两江总督署里的生死较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3 月 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两江总督署里的生死较量
  ■西花园又名“煦园”,和篡权夺位的汉王朱高煦有关吗?

  ■两江总督署里的建筑到底多大岁数了?

  ■曾国藩家眷住过的二层小楼会是哪一座?

  在辛亥革命前247年的光阴里,如今的长江路292号内,是赫赫有名的两江总督署。晚清历任总督,不乏林则徐、李鸿章、曾国藩、马新贻、左宗棠一批风云人物。翻开历史,我们看到的两江总督署内,形形色色的人物,上演着时光交错的帝国往事。抛开那些大众熟知的岁月风云,让我们细细捡拾那些被时光列车抛在身后,已然变形、变淡的细节。

  汉府街和两江总督

  署沾亲带故

  长江路“总统府”以南,有一条短短的汉府街,北起长江路,南抵中山东路,长不过200米。关于汉府街得名的由来,即便沿途居民,也鲜有人能说清。

  细究起来,汉府街的来历,与我们称为总统府的长江路292号,有着密切的关系。翻开明人陈沂绘制的南京地图,在今天“总统府”的位置上,醒目地标注着四个大字——汉府故地。简短四字,蕴藏着明朝初年一段篡权夺位的帝国往事。

  元末,朱元璋战胜了同为农民起义军领袖的陈友谅,最终登上皇位。朱元璋封陈友谅的儿子陈理为汉王,其府邸就在皇宫西侧仅一箭之地处,也就是今天“总统府”的原址上。

  永乐初年,汉王府又迎来了另一位汉王——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史书记载,朱高煦其人“长七尺,轻走乔,善骑射,两腋若龙鳞者数片。上每北征,令从左右”。他随朱棣征战,为朱棣登基立下汗马功劳。然而,朱棣即位后,却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而将朱高煦封王边地。朱高煦坚决不肯去云南就职,反而将离皇宫不远的汉王府扩建得十分豪华,并公然以秦王李世民自拟,私选武士,图谋不轨。

  朱棣死后,朱高炽即位,仅一年便暴病身亡。之后宣宗朱瞻基即位,而朱高煦则公然造反,试图重演他父亲“以叔夺侄”的一幕。可惜,朱瞻基并不那么好对付,他御驾亲征,把图谋造反的朱高煦捉回京城,扣在铜缸下烧尽。

  黄鹤已去,汉府故地。到了陈沂绘制南京地图,又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皇帝已经换了好几茬,但是皇家内部争斗的故事,在场面上还是要遮遮掩掩。因此,地图上就有了讳莫如深的“汉府故地”四个字。

  今天,从大门进入总统府,沿着中轴线前行不到百米,西侧有一拱门,上写“煦园”二字。常常有人认为煦字应源于朱高煦,实则根据史料记载,“煦园”二字是清代大学士英和题写。英和,字煦斋,煦园应该与他联系更紧密。不过,朱高煦也罢,英煦斋也罢,南京人更乐意将这里称为“西花园”。

  忘飞阁内的“天王消暑处”

  残存的天王府纶音碑

  清朝末年,两江总督署里养过老虎

  清代初年,在汉王府的原址上,建起了两江总督署。当时的两江总督署,统领地方军政大权,管辖范围大致为现在的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及上海市,经济上是国库漕赋的重中之重,政治地位仅次于直隶总督。自康熙四年至宣统三年247年间,两江总督共72任,从首任郎廷左到末任张人骏,个个位高权重,是清廷举足轻重的人物。

  按照常理,有了两江总督,自然就有了督署。而实际上,这座督署在郎廷左首任两江总督前,就已经初具规模了。史书记载,顺治四年七月,初设辖江南、江西、河南的三省总督,驻江宁。首任总督马国柱在明汉王府原址一带修建了总督署。2002年4月,“总统府”工作人员的一个意外发现,为这段记载找到了物证。他们在西花园一间破旧的平房前发现了一块顺治四年的“助工题名”碑,碑文详细记载了始建总督署衙门时,各机构及各地、个人出资的情况。由此可以确定,今天长江路292号作为督署的历史,长达265年。当然,这265年中,有11年是被洪秀全据为天王府。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命人将两江总督署内建筑拆除,兴建天朝宫殿。洪秀全圈定的皇城,东至黄家塘,西到碑亭巷,北至浮桥、太平桥一线,南至卫巷、大行宫长街。

  有史料记载,天王府外城称太阳城,正门为天朝门;内城称金龙城,正门为圣天门;城高数丈,外有城壕;宫门外用红黄绸缎扎成彩棚,任风雨淋漓,每月更换一次;正殿称金龙殿,还有二殿基督殿,三殿真神殿。三殿之后,东西各有一池,池中各置石船二艘,各有五层高楼一座;第四至八进为后宫;第九进是一座三层大楼。最内是后林苑,苑内蓄养虎、豹、孔雀、仙鹤等。曾经有老虎跑出来,宫女“用长刀群毙之”。

  史书记载的天王府胜景,实际上直到1864年湘军攻破南京时,仍未完工。不仅完不了工,已经修好的建筑,也大都毁于战火。

  太平天国的中秋节,只见星星不见月

  如今,游人进入总统府,能看到的天王府遗迹,只有西花园中劫余的石舫和假山了。除了这些闻名遐迩的胜景,在西花园内,还有几处小景颇值得关注。

  进入煦园园门,径直西行,在西南角有一座亭子,亭上有匾,写着“御风”二字。这座亭子实际是一座望亭,历史要追溯到天王府时期。

  太平天国时期,南京城被称为天京,城内遍设望楼。望楼,顾名思义是可以登高望远的楼阁。天京城内的望楼,遍布大小街巷,守卫“一昼夜轮换十数人,无敢旷误”。天王府内的这座望楼,楼高数丈,每层设一梯。沿着楼梯上去,在楼上可以瞭望四方。楼上设大鼓一面,由数人看守,轮班击鼓,以报更次。天王府外更楼上的看守,听见鼓声也击鼓报更,旋即鼓声满城。

  望楼的另一个重要用途,体现在军事上。洪秀全在天京称王的11年间,一直被清军围堵,日子并不太平。因此,这天王府的望楼也就派上了大用场。在此处可以俯瞰全城,也能及时知晓城外的景况,楼上的守卫“见敌军至,则吹角为号;与敌军接仗,则击鼓摇旗”。

  在天王府的望楼上,还发生过一个不大不小的“明月案”。一天夜晚,月色昏暗,望楼上的两个守卫闲聊,一人说:“今夜中秋,我出一联,你能对否?‘明中秋月暗,暗中秋月明,好教我不明不暗。’”另一人听了呵呵笑对:“长头发曰长,短头发曰短,试问你谁短谁长?”

  这幅看似莫名其妙的对联,其实也藏着一个故事。原来,太平天国改用新历后,每月一节、一气。节为月首,包括立春、惊蛰共12个节;气为月中,包括雨水、春分等12 个气。如此一来,中秋节就变成了8月30日,月亮当然就不明了。

  楼上的人只顾说话,没想到有一位姓黄的侍卫巡视经过楼下,听了这话,便报告给了洪秀全。后来查明,望楼上两人所对的对联,并非原创,乃是丞相程邦镐所出。

  如今,这座望亭与假山相接,匾额上的“御风”二字则出自国民党元老、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的居正之手。上了亭子,向北俯瞰,水中石舫赫然在目。举目望去,视线则被不远处林立的高楼斩断。望亭已不可望。

  洪秀全棕榈亭删书,最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西花园石舫(又名不系舟)东北侧,有一座六角亭,这座亭子也属天王府所有。亭子的怪处在于,上面覆盖着棕棚。棕榈是热带植物,为何会出现在天王府的建筑中。说起来,还是和洪秀全有关。洪秀全是广西人,称王南京后,为解思乡之苦,特地建造了这座亭子。

  洪秀全常在亭内小坐,有时也在此起诏降旨。一天,他对宠臣蒙得恩说:“《四书》《五经》乃是妖书,须经删改后方准诵读。着删书衙卢贤拔速择能文书手佐之。”删书衙是洪秀全在南京设立的专门机构,主要从事删改儒家经典的工作,卢贤拔则负责具体的删书工作。听了天王的旨意,蒙得恩赶紧汇报了删书的具体进展:已经删改了大半,而且还加拨了何震川、赖汉英去删书衙,并由天官副丞相曾钊扬负责全局。

  洪秀全对进展很满意,又叮嘱蒙得恩:把《四书》中的“国”改为“郭”;《孙子兵法》中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则应该删掉;他还认为,“只有《圣经》方是真经,《武经》怎敢称经?当改为《武略》。”

  对天王的旨意,蒙得恩唯唯诺诺,说:“一定由天王句句看过,加盖旨准,颁诏总目,方才颁行。”

  天王又表示,虽然曾钊扬请命负责删书事宜,但是曾钊扬知道何震川、卢贤拔的资历、名望、职位都高于他,因此他时刻注意收敛自己,“是为山外有山,就像这棕榈亭顶上有顶一样。如是,人皆贤之。”

  根据这段记载可知,当时的棕榈亭有双层顶盖,形状就像叠加的斗笠,应该是洪秀全家乡的建筑特色。如今的棕榈亭,只有一层,也是事出有因。1864年,天京被攻破,湘军占领天王府,曾国藩巡视时,看到“妖王”的棕榈亭,怒从心起,命人砍掉一层。此后,棕榈亭变为一层。

  奇妙的“天王消暑处”应在忘飞阁内

  棕榈亭往北,有三楹小屋组成的楼阁。这座歇山顶楼阁,始建于康熙年间,原为两层,清同治年间改为现在样式。楼阁正中一间伸入水中,三面临水迎风,又称水榭。因景致优美,飞禽水鸟到此往往乐而忘飞而得名。

  近来,总统府内工作人员经过仔细考证断定,这里极有可能就是史书记载的“天王消暑处”。

  南京的夏天,炎热难耐,天王府内的洪秀全,为了躲避炎夏,可谓想尽办法。工匠在西花园为洪秀全建了一间玻璃房,“上下皆注水,金鱼活泼,荇藻纵横”,那情景大概类似于今天的海底世界。玻璃房的附近还有一座假山,“山极小,旁有小树十数行,横铺木板六七层,进者须蛇形,不能坐立”。

  为了找到“天王消暑处”,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展览研究部的刘刚曾经苦苦寻觅,“有一天,当我来到忘飞阁,坐定之后,突然灵感就来了。”刘刚根据自己多年研究的经验,结合眼前的风景和感受,断定忘飞阁内这处三面临水的地方,就是洪秀全当年消暑的地方。

  洪秀全不仅在西花园内为自己选定了避暑胜地,也打造了一座夏天出行须臾不离的“避暑胜轿”。这水轿,宽约三尺,深约五尺,下围用夹板,两面镂云龙、嵌玻璃,底则是锡金属做成,并有盖子,注水后可养金鱼;水轿的上围,两旁有六扇窗户,后面有四扇窗户;轿子的顶部是四方形的,也是用玻璃做成,里面注水,晶莹剔透,还养了鱼。

  坐在水轿里,酷暑立刻褪去。不过,因为轿子沉重,轿夫比平常也就多出好几倍,遇到路窄或是转弯,就要拆屋为天王让行。

  洪秀全删书的棕榈亭

  曾国藩复建的督署有亭台楼阁1189间

  洪秀全在天王府内的生活,称得上奢侈荒淫。就在他醉生梦死之际,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已经从皖南北上,直扑天京。

  史书记载,1864年夏天,在鏖战多年后,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带领的湘军终于攻下天京。就在天京陷落前夕,洪秀全在恐惧与绝望的双重折磨下,病死天王府中。

  湘军进入天京后,大开杀戒,抢掠无数。进入天王府后,曾国荃命人掘开洪秀全的葬身之地,将尸体抬至雨花台大营,验明正身后焚毁。

  其后,清政府论功行赏,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毅勇侯,赏双眼花翎。通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达到自己人生的巅峰。同治九年,皇帝赐曾国藩“勋高柱石”字。刻成的御碑,高3.3米,宽1.1米,厚0.25米,中间书“勋高柱石”四个大字,右边一排小字:“同治九年十月赐”。左边一排小字:“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毅勇侯臣曾国藩”。

  如今,这座御赐石碑就立在东花园内。御碑是什么时候制作好的,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直到同治十年(1871年)11月之前,御碑的主人、三拜两江总督的曾国藩,还无缘入住他征服的这座“天王府”。

  天京城陷时,天王府因湘军的焚烧抢掠,遍地残垣断瓦,因而两江总督只能暂借别处居住办公。曾国藩随即上奏朝廷要求“依照原式建筑俾复旧观”。同治十年正月,正式开工,次年四月竣工。

  重修的督署,沿袭了咸丰三年以前旧督署的布局:大门对面是贪兽照壁,门外走廊两端与辕门相近处有吹鼓亭两座,大门内甬道两旁是东西朝房,迎面而来的是大堂。东西两边是官厅,再往后便是二门。进门不远处,便是东西花厅的两个门。如今西门还在,门额上题有“煦园”二字。三门内就是总督内宅。

  同治十年11月22日,督署还没有最后完工,借住在今天建康路181号盐道衙门内的曾国藩,便急忙移居新署。新署有亭台楼阁1189间,“极宏壮矣”。曾国藩在“仪门行礼,大堂行拜师礼”后,就到署内各地参观。这一天,曾国藩既兴奋又劳累,旧病复发,不停咳嗽,入夜,他忧思辗转,难以入眠。

  曾家女眷在东花园的二层小楼里纺纱织布

  新建的两江总督署虽然宏伟壮观,但居住其中的曾国藩及其家人,生活却相当简朴。

  据说,曾家女眷所用的布匹,大多是自己亲手纺成,为此她们常常要忙到深夜。有一次,曾家婆媳二人纺纱到深夜,婆婆见儿媳妇犯困,就说:“看你打瞌睡的样子,我讲个笑话给你提提神。说是有一个媳妇纺织到深夜,织机叽叽呀呀吵得丈夫睡不着,丈夫便说,我把你的织机砸掉。”讲到这里,曾家的儿媳妇还没反应,却听见隔壁房里公公大声说:“把你的那张机子一起砸掉才好呢!”原来,隔壁的曾家父子二人,也被女人们的织布机吵得睡不着觉。

  婆媳深夜织布的故事,只是个笑话,未有查实,但是曾家的简朴,的确由来已久。1864年,湘军攻下天王府,曾国藩多年的征战告一段落。封官晋爵的他,对家人的吃穿用度却依旧十分苛责。

  1865年,曾国藩奉命北上剿捻,临行前,他将几位儿媳和女儿召集到跟前,为她们定下了一个日课表。日课表的内容包括吃穿用度几个方面。吃:要求她们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穿:要求她们上午纺纱织布,午饭后做针织刺绣,晚饭后做鞋缝衣。曾国藩还要求,这些事情须夫人督促完成,时时检验。具体来说,每天检查一次她们伙食做得如何;纺纱织布和针织刺绣的活儿,每三天检查一次;做鞋缝衣则每个月检查一次。

  另据曾国藩的女儿纪芬记录,李鸿章曾经请曾国藩一家去吃饭,但是家中仅有一条绸裤,姊妹几个争着要穿,抢不到的就哭泣流泪。曾国藩知道后安慰女儿:“明年我若继续做两江总督,一定为你添置一条。”

  曾国藩是否为女儿添置绸裤,未可得知。但是他在第三次担任两江总督后,仍旧时刻自省。例如,他了解到,江宁将军魁玉持家勤俭,虽家中四代为一品官员,却从不穿绸缎软料。曾国藩深觉不安,觉得自家近来的饮食起居太过丰厚,次日召集家人训话,说:“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简,永不贫贱。”

  在曾国藩勤劳持家的家训之下,即便入住豪华的两江总督署后,内眷房屋内的织机声,也没有停下来。如今,东花园的两江总督署史料展厅东侧,有一座深藏不露的二层小楼,既无匾额也无标志。据专家考证,这座僻静的处所,就是曾家内眷住过的地方。当年,入夜的织布机声,一定常常不绝于耳。

  曾国藩夜登署东高楼缓解眼病

  曾国藩入住两江总督署后,身体越来越衰弱,他的右眼已经失明,左眼也视线模糊,很是痛苦。

  尚书毛煦初送曾国藩一副墨晶镜,让他遮在眼上,挡风避光,以求保住左眼的视力。江宁布政使许仙屏也送给他一块中空积水的玛瑙,长子曾纪泽听信偏方,打开水晶,将里面的水滴到曾国藩的右眼中进行治疗。曾国藩本人也积极配合治疗,每天早上起床后,他将手掌摩擦发热,沾上舌尖的唾液,在眼睑上擦八十一下。一个叫马昌明的守备,自称会道家的气功,可以运气到人的脏腑治疗眼疾。曾国藩让他每天来督署对坐,坚持多日却并没有效果。

  一天夜里,曾国藩眼病发作无法批阅文书,他走出房间,信步登上督署东边的一座高楼。夜风吹来,顿觉神清气爽。他举目望去,满天星斗闪烁,心中畅快,眼睛也舒服了许多。此后,曾国藩几乎每夜都要登上署东高楼,极目远眺。这里四面空旷,视野开阔,有时可以看到远处的紫金山,“但不见大江及玄武湖耳”。

  夜登高楼,减轻了曾国藩的眼病,也让他的身心得到短暂的舒缓,醒悟到“死中求活,淡极乐生”的人生境界。

  如今的长江路292号内,东花园里的署东高楼已踪迹全无。但是从一张民国时期拍摄的照片上,还是可以清晰地领略这座高楼的风采。照片上的高楼位于两江总督署东墙内侧,是三层的歇山顶式样,比周围的建筑高出许多。督署东墙外有一座白色平房,平房以东,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铁路。这条铁路便是在曾国藩的后任、两江总督端方手中建起来的“小铁路”。由铁路推测,督署东墙外的白色平房,应该是小铁路的“督署站”所在。

  当端方的继任、末代两江总督张人骏依仗小铁路督办洋务时,曾国藩早已作古多年。端方的总督位子刚刚坐热乎,辛亥革命的浪潮就席卷了南京。

  曾国藩和洪秀全,在同一个地方撒手人寰

  曾国藩虽然三任两江总督,但是他在两江总督署里居住的时间,加起来却只有72天。

  1860年,曾国藩首次官拜两江总督,此时的两江总督署,还叫天王府,被洪秀全占据着。1864年,太平天国兵败城破,总督署终于还到了曾国藩手中,然而,因为已被焚毁殆尽,根本无法入住。总督只得暂借别处居住。直到1871年11月22日,总督署基本建成,第三次官拜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才有机会住进这让他爱恨交加的总督署。

  此时的曾国藩集眼蒙、眩晕、疝气等病症于一身。他的指甲开裂,“出血颇多,疼不可忍”,“手执笔而如颤,更无法写字”。稍微久坐,腿脚便会肿大,一直上延到膝盖以上,连袜子都穿不上。更糟糕的是,曾国藩连大小解都无法控制了。半夜梦中醒来,常常发现自己尿湿被褥;有时候,夜里肚子疼起来解大便,刚一起来,裤子就已经脏了。种种窘况,让曾国藩心灰意冷。

  1872年2月,曾国藩坚持到城外去迎接河帅苏赓堂,半路上忽然痰迷心窍,想和旁边的卫兵说话,嘴巴张开了半天,却发不出声音。1872年二月初四,曾国藩大限已至。他的女儿曾纪芬详细记载了父亲去世时的情景。这天中午吃过饭后,曾纪芬姐妹切了橙子送给父亲品尝。曾国藩吃了一点,然后就去西花园散步。西花园很大,散步很花了一番时间。走过花厅时,曾国藩提出想上楼去看一看,但是因为当时还在施工,于是没能上去。可能是因为路走多了,曾国藩的步子多次跌软。孙子曾惠敏赶紧问,是不是鞋子穿得不合适?曾国藩则回答说,觉得脚麻了。曾惠敏和卫兵赶紧搀扶起曾国藩。很快,曾国藩就不能走了,而且开始抽搐。旁人找来椅子,将曾国藩扶坐椅上,“端坐三刻遂死”。

  曾国藩死于花厅时,只有61岁,督署内哀号痛哭,肃穆变成喧闹。

  如今的西花园中,花厅犹在。花厅以北,原有观戏台一座,是洪秀全为妹妹洪宣娇所造。当年,天王与妹妹坐定观戏,真是锣鼓喧天,歌舞升平。不好音律的曾国藩,一定难以领略洪秀全的这番乐趣。而先他而去的洪秀全,大概也不曾想到,他们的人生会在同一个地方攀至巅峰,又在同一个地方归结为零。

  西花园中的花亭。1872年二月初四,曾国藩卒于此处

  1949年,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终结了

  曾国藩死后40年,他卖命效力的清王朝,轻飘飘地寿终正寝了。1912年1月1日傍晚,从上海乘火车抵达下关的孙中山,登上“小火车”,由西而东穿城而过,前往两江总督署就职。火车停靠督署东墙外的督署站后,孙中山转乘马车直驱督署。当晚,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朝的两江总督署被选定为总统府。

  两江总督署遂成往事。

  此后的37年间,这里的身份屡屡变更:北洋军阀时期是江苏都督府、北伐战争时期是五省联军指挥部、1927年成为中华民国总统府和国民政府、沦陷时期成为伪维新政府考试院和监察院。

  直到1949年暮春,这块弹丸之地“城头变幻大王旗”的闹剧才得以结束。

  (感谢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展览研究部刘刚部长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本文主笔 快报记者 白雁

  本版摄影 快报记者 赵杰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