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柒纵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没有话语权 就没有一流大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3 月 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柒周刊对话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
没有话语权 就没有一流大学
  建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今天才有的目标,但是今天应该特别关注建一流大学的条件和环境,而在很多学校都喊出建一流大学的今天,我们应该特别防备对有关理念的漠视,某种意义上,什么是一流大学,这个概念需要厘清。就此,快报星期柒新闻周刊与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先生进行了一番对话。葛剑雄认为,自主办学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前提。

  谁都喊“一流”,那就是笑话

  星期柒新闻周刊:在您此次的提案中,有没有关于教育方面特别是大学方面的?

  葛剑雄:这方面的提案主要涉及的是教育经费,倒不一定是大学的。最近说到“教育经费占GDP的4%”,其实早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已提出,这个目标早就应该做到了。财政部长说要做到这一点困难大。做不到的话,我们的目标就会落空。同时,教育经费应该透明,下面怎么分配的要清楚,还要有透明的预算,稍微玩点数字游戏,就难了解。对教育经费不能克扣,由谁支配?校长应该有全权,应该有办校的独立性,对经费的使用也要负全责。

  星期柒新闻周刊:您这么关注教育经费的问题,我们今天说办世界一流大学,那么这个经费问题对这个目标意义何在?

  葛剑雄:办一流大学首先要保证经费,没钱是办不到的。认为大学钱很多,花不完,这是误解。如果我们和国际一流大学比,差远了。由于没有自主权,钱的效益降低了。现在国内的大学,老先生有个几本书就可以教书了,可是现代大学是不可以缺少钱的,比如说要进行国际交流,怎么能缺钱呢?

  星期柒新闻周刊:对于建设一流大学,保证经费恐怕只是一方面。

  葛剑雄:关键是办学理念。什么是一流大学,要搞清楚。在任何国家,一流大学都是少数,谁都喊建设一流大学,有的学校刚刚从专科升级,就喊这个目标,这是笑话。建一流大学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要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学术的自由、思想的独立,这些都需要。要贯彻理念,需要有自主性,主要还是由校长、教授贯彻,缺一不可。现在西南联大的例子经常被提起,其实,当时联大的各个学校的实力就很强,基础也很好,不能孤立地看这一段。

  不要以为取消行政级别就万事大吉

  星期柒新闻周刊:前一段我采访贺卫方先生,他说到,现在的国立大学,像商场、官场,唯一不像的就是学术机构,因为大学分成各个等级,有的是副部级,有的是局级,内部管理都是有权力的人拥有更多的资源。我们现在提出去行政化,问题是,去行政化并不能立竿见影,也不能治疗大学所有的病症。

  葛剑雄:去行政化也是很重要的,问题是要追查行政化的根源。去行政化不是不要行政机构,问题是本来行政机构要听命于校长,现在倒过来,行政机构指挥你,原因在于,现在行政上有了原来没有的经费和权力。经费下拨后,还是在主管部门的手里,这样权就大了。另一方面讲,行政机构管经费,它也要为纳税人负责,这也是机制的问题。围绕经费要进行招标啊,申报啊,评估啊,当然就复杂了。而经费到了学校,也是先到行政部门。

  星期柒新闻周刊:行政主管部门指挥大学,但是他们常被认为不懂行。

  葛剑雄:在现在这样一个社会,没有哪个敢说全部懂行的,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很普遍。关键是在大学内部,校长要把大部分的办学权交给院长或系主任。

  星期柒新闻周刊:现在谈的比较多的是进行体制改革,比如说改变政府控制大学的体制。但是拥有充分自由度的大学就一定能建成一流大学吗?

  葛剑雄:最大的改革是提高大学办学的自主性。不一定样样要政府管,怎么办学,是大学自己的事情。民办,为什么不可以呢?世界上很多好的大学,就是私立学校。还有,外资为什么不能在国内办学呢,这个也应该改变。几个种类的大学并行不悖,进行良性的互动和竞争,不是很好吗?同时,国立大学也应该有自主权,这个问题不用回避,《纲要》中没有写,其实是宪法都已经肯定了的事,为什么不写呢?

  星期柒新闻周刊:大学内部现在的级别问题,也受到公众关注,那么大学的去行政化对于办一流大学有什么样的价值呢?

  葛剑雄:不要简单认为,似乎大学取消级别就万事大吉了。其实级别不等于行政化。有的教授级别很高,但是他们丝毫没有架子。关键不在于这个,要分清主次。把眼睛盯着大学级别,以为取消了级别就天下太平,这是不对的,不要忘记了,在中国到处都讲级别,很多单位都有级别。很多人喊取消这个级别,那么怎么解决?拿个方案出来看看呢。所以《纲要》是说要逐步取消,这个问题,有的要靠大学自己,有的要争取外部环境,当外部都不讲级别,那么大学就不成问题。

  “出大师”,不能心太急

  星期柒新闻周刊:不少人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美国居于世界第一,那么为什么真正达到世界一流标准的大学没有几所?

  葛剑雄:这个不能凭感觉,关键什么算大,要拿数字出来说话。中国大学生的比例在世界上不算高,那么只要符合质量,有什么不好呢?

  星期柒新闻周刊:现在关于大学有很多种排名,国际的和国内的都有,它们能说明一流大学的标准吗?

  葛剑雄:这要看是什么标准,以中国的标准,很多大学早够一流的标准了,而以国际的标准看,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要老看排名,有的排名具有公信力,有的仅仅是一家之言。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评估体系,由第三方来完成,如果没有这个,你大学自己称一流,谁相信啊?是不是一流大学,需要拿出具体的数字来。美国人也搞大学的排名,但是人家就不是很在意。国外有的大学规模不大,但是它们在某些方面排位靠前,比如说南非的开普敦大学,名不见经传,但是在有些方面的排名很靠前。我觉得有这个思路才行:整体虽然不达一流,但是不等于没有一流的学科和教授。

  星期柒新闻周刊:建设一流大学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而说到人才,一来,人们普遍认为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还不够高,另一方面,高校自身的人才,主要是高校的教学和研究人员本身的综合素质也不那么令人信服,抄袭、学术交易等现象也使得真正的人才感到不安。您认为,当前高校人才现状到底如何,问题又主要出在什么方面?

  葛剑雄:大学培养人才的质量问题当然有,但是不能全凭感觉作出判断,要有数据。有的人批评说“博士不博”,这个怎么能“博”呢,“博”应该是精、深,“博士不博”这个话是不对的。大学的问题很多是社会化现象,说到大学的诚信问题,社会不诚信,大学能诚信吗?具体要分几个方面看,大学里出现的负面现象,是大学的不足引起的,还是整个社会引起的,要分析。从职业技术等方面要求来看,个别人确实不符合要求,人往高处走,物质和精神上的条件都应该具备,这样才能吸引人才。为什么有的发达国家能吸引人才,这个是值得思索的。首先应该保证基本环境,温总理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这个“尊严”,有物质上也有精神上的。现在说来,我们对人才的重视是不够的。一些高校教师到企业特别是垄断企业去,实际上是有待遇方面的考虑的,应该保证人才的基本待遇,让他们能体面地生活。高校如果说留不住人才,要反思,因为并不全是钱的问题。

  星期柒新闻周刊:“钱学森之问”:怎么培养不了大师?这个也是建设一流大学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如果我们长期缺乏大师,那么没有大师的大学即使有一天被承认了一流大学的地位,也恐怕是不能服众的吧?

  葛剑雄:对于“出大师”,还是心太急了,大师需要个人的天赋,比如说爱因斯坦多少年才出一个。另一方面,天才人物还需要有好的机遇,钱学森不是哪个大学培养的,他在回国后受到很好的保护,文革中也未受到迫害,如果不是这样,还会有后来的钱学森吗?不要过多关注何时出大师。关键是要有个机制,好好培养出一大批人才,人才的基础好了,自然会出大师,日本已经出了好几个诺贝尔奖得主。大师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我曾经在美国碰到过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看起来很普通的,没有什么特权的,只是在大楼有个停车位,也没有说因为是诺贝尔奖得主就捧到天上去。

  □快报记者 刘方志

  记者观察

  一流大学

  必须有独特的灵魂

  最近,建一流大学当仁不让地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尽管这个话题并不是今天才有的。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的报告,在谈到教育时,温家宝说,要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他表示,要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创建若干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

  此前,1月22日至2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中南海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征求对即将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时,也针对大学教育与清华教授进行了对话。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向总理列举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各种标准。他特别强调办学自主权的问题。施一公感慨道:“在大学这个本应该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地方,如今的教育在管理上‘一刀切’,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温家宝则说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温家宝还对大家说:“我们要下决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国一定能够出现世界一流大学。”

  与此同时,“去行政化”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人们普遍对“去行政化”寄予厚望,并不完全是因为“去行政化”是一大难题,而更多的是因为“去行政化”对于建设一流大学具有特别的意义。

  2003年底,教育部公布了列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名单,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在内的34所高校榜上有名。

  2007年4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了“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北京大学排在第192位,清华大学排在196位。与去年相比,两所学校的排名分别上升了61位和68位。在全球高校500强中,我国18所大学上榜,比去年增加10所。

  近年来,国内高校创一流运动风生水起。很多大学制定了“创流”时间表,纷纷瞄准创“寰宇学府”,“世界一流”、“中国一流”大学。

  但是有识者并不认为“全民皆一流”是好事,对于中国大学的快速发展以及急切的对“一流”的渴望,国外一流大学的校长层提出了善意的建议。耶鲁大学校长莱温认为,中国大学的合并、扩招在某种程度上是必须的,因为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能更好发展。但他同时指出,“大规模”不应成为大学追求的目标。假如以规模论,耶鲁是个小学校——它只有1.1万名学生。他指出,世界上许多一流大学的规模都不很大。比如,剑桥大学仅有1.5万名学生,但研究生就占五分之一。

  清华《清新时报》总编辑袁梦晨也认为,“一流大学不应该是同质化的,现在国内各高校都想要建立一流的综合性大学,这样失去了一定特色,像国外的麻省理工也是一流的大学,但是它也并非是综合性一流而是 工科一流大学,所以国内也可以有师范类的一流大学、文科类的一流大学。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其特色。”不管怎样,建一流大学的目标愈加清晰,现在最需要的是进行体制的改革和理念的厘清。

  快报记者 刘方志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