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每天与大家准时见面,真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节目在晚上7:31没有如约而至,大家会是怎样的反应?
短短5分钟的《天气预报》,背后却是30年光阴的积累。今年,它已经30岁了。
《天气预报》也是80后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只能通过广播和报纸了解点儿天气。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很简短,《人民日报》上有北京地区的24小时预报。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夜里,南转北风一二级;白天,北转南风二三级”。
那时候,广播里天气预报的语速是非常缓慢的,是以记录速度进行播报的。有点像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一边听、一边记录广播中的各种暗语。
那时候广播中的天气预报,也的确有些暗语的味道。例如,5500米高空、冷涡、切变线等专业术语。能100%听懂当年广播天气预报的人寥寥无几,《天气预报》主持人宋英杰回忆说,他就是听天气预报长大的,但没听懂天气预报就长大了。
与1956年问世的报纸和广播天气预报相比,电视天气预报显然很年轻。而当一群年轻人着手考证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历史的时候,发现确凿的史料很少很少,《天气预报》节目的生日成了一件悬案。
于是大家像考古系学生一样,走访、查阅、勘验,最终得到的确切答案是: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诞生于1980年7月7日。显然《天气预报》也是一位80后!主持人“跳”出来了
1993年之前,《天气预报》节目整体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只是偶有人出镜露个脸,比如李娟。
1993年3月1日,对于《天气预报》节目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一天的节目,气象主持人从幕后走到了台前,第一个亮相的是宋英杰。
那个时候,《天气预报》主持人走到台前根本没有做过任何宣传,以至于后来的报道标题竟是《屏幕上跳出个气象先生》。更有意思的是,在主持人出镜后的半年左右时间里,画面里是没有主持人姓名的。后来应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节目中才出现了一行通栏字幕:主持人中央气象台×××。
在节目中上镜的“玩具”
以前《天气预报》曾有根“指点江山”的棍儿,专业的名称应该叫“指示杆”。1993年3月4日,简陋的棍上镜了,就是一个小纸筒外面缠上胶布,当时指示的效果还凑合。后来没过几个月,一位来自台湾地区的热心观众,细心到发现主持人手里的那根棍儿不够精致,于是特地定制一个寄给了节目组。
这根棍儿相当专业:杆是乳白色的,红色的头,红色的手柄,用着特别顺手。这根棍一直值了8年的班,主持人还有轮岗的时候,它却默默无闻敬业到底。
不过到了2001年6月12日,因为节目要与国际接轨,国外的天气预报一般都使用手势讲解,用指示杆有点像在学校授课的感觉。于是它被勒令退出了历史舞台。
家喻户晓的《渔舟唱晚》
20年来,《天气预报》中的人在轮换,画面在更换,但是那首背景音乐——电子琴版的古曲《渔舟唱晚》却是每天播放,甚至有些人完全是因为喜欢《渔舟唱晚》而守候着《天气预报》。
渔舟唱晚,现在所知道的应是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当年负责遴选节目背景音乐的是节目组的一位老同志,也是《天气预报》节目的一个创业级元老,他名叫曲声浦,乐曲的曲,声断衡阳之浦的声,声断衡阳之浦的浦。他的名字就洋溢着《渔舟唱晚》的意境。他说当初喜欢《渔舟唱晚》,仅仅是因为它欢快而且不闹腾。
宋英杰 章芳 丁莉莉/文
摘自《咱们的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