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当人类刚刚抚摸到圆润的钱缘,皇权就试图主宰天下财富,历代币制更迭的背后不过是一场封建统治者分配财富的游戏。统治者手中的刀枪真能主宰财富吗?五千年历史长卷中,每当皇权自认为可以统治金钱,便会被金钱反噬。一次次战乱的背后都有财富原罪,但一次次盛世辉煌何尝不是顺应了货币天道,所谓数字时代的“0”与“1”不过是在得失金钱之间徘徊。
[上期回顾]
元朝末期,黄河几次泛滥,政府征集了17万人修理河道,这是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钱,于是政府又大量印钞,物价飞涨,最终亡国。
朱元璋(1328—1398年)原名朱重八,1368年在南京称帝,国号“明”。
虽然中国历史课本上记述了无数次农民起义,但是朱元璋是唯一成功的一次。其余朝代兴衰,都不是农民领袖建立的,出身最差的是刘邦,好歹还是个派出所所长(里长),唯有朱重八完成了从农民到皇帝的光辉历程(虽然很多农民军的头儿自行称帝,充其量也就统治个把乡镇)。也正是因为如此,朱元璋和他的明朝帝王施政颇显费解,纵观明朝十六帝,276年,离谱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1368年称帝后,朱元璋一直在奋斗。大概元代官吏让朱重八受了太多的罪,朱元璋从骨子里不信任官吏。朱元璋的目标很简单,把所有的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撤中书省;洪武十年撤胡惟庸左丞相职务,丞相由三人共任;洪武十三年杀胡惟庸;洪武十五年撤御史台,同年设大内锦衣卫。
这是一个非常离谱的开端。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奸相,比如唐朝的李林甫、杨国忠,宋朝的史弥远、贾似道。这些坏人再坏,加到一起开方,也比不上特务制度坏。即使是奸臣掌握朝政,也必须在既定框架之内操作,特务就未必了,完全是乱来。特务不一样,特务没有制度,更没有公开透明的规则,完全依靠个人好恶决定政治人物命运,完全毁坏了政治游戏规则。
不过,在朱元璋时代,这个问题暂时还不存在,因为朱元璋实在是一个敬业的皇帝。据说他“四鼓而兴,未明视朝”、“晡时听政”,就是说每天五六点起床,劳累一天,最后十一二点睡觉,而且绝无假期。
人民也捞到一些实惠,起码是汉族人当皇帝,不用当下等人了。而且,战乱消失后,留下了一批无主土地,朱元璋实行屯田制,借此稳定农民生活,消灭流民。
不过在货币问题上,朱元璋非常不合格。
自朱元璋时代起就开始以银为本位币,不过代表银的是钞制,即“大明宝钞”。朱元璋的“大明宝钞”实在是不怎么样,元朝中统钞好歹还有点准备,朱元璋是一点都没有。
朱元璋数学计算能力显然不强,他赏赐的太多了,1390年朱元璋69次封赏臣下,有数据记录的是8000万贯,加上没记载的,有人估计总数是9500万贯,而当年朝廷收入折合大明宝钞仅为2000万贯。
幸亏朱元璋是开国之君,既赶走了元朝统治者,又干掉了同路的陈友谅、张士诚。鉴于朱元璋实力最强,当皇帝,就是你了;发货币,也是你了。
要知道,大明宝钞只是纸币,又没金银准备,到底值多少钱就凭皇帝一张嘴,你要没实力,鬼才会用你的宝钞。除了他,还真没有别人可信。正是这种中央集权权威赋予明朝货币制度以生命力,加上明初生产力从战乱中得到恢复、剩余增加,本来流通中就需要货币,朱元璋又没有真正禁止民间流通铜钱,才算没惹出麻烦。
按明代经济发展水平,用铜来做币材显然已经不合适了,尤其是江南、福建沿海都形成了商业中心,江西官工业制陶达到了顶峰,江浙一带棉纺业出现了工场,号称“衣被天下”。
纸钞虽然可以解决货币问题,但朝廷无规则发行纸币给商品流通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其实,纸钞在明朝是个很奇怪的产物,明承元制,纸钞单位虽然是贯,面值却代表白银;没有任何储备,也没有什么计划,需要花钱的时候就发给士兵或者功臣,随意性非常强。朱元璋以后,禁止铜钱、金银交易,又往往是出于种种目的。
而且,明朝纸钞其实是非常不方便的一个东西。明代纸钞,长338毫米,宽220毫米。这只是一贯钞的面积,面值大面积也更大,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钞之一。纸钞,得用麻袋背。
一个契机改变了一切,土木堡之变。
蒙古族瓦剌部落俘虏了皇帝朱祁镇,皇帝的弟弟朱祁钰即位,他并没有兴趣把哥哥赎回来,又不能把这事说透。贸易还是要做,但让他从帑藏掏钱基本没可能,贸易金银自然来自税收,自此,明朝税收中开始出现白银,纸钞流通范围逐步缩小。
1621年,朱由校登基,朱由校是一个合格的木匠,不合格的皇帝,据说他“又好油漆,凡手用器具,皆自为之”。朱由校热心木匠事业的最大后果,就是文官和宦官之间失去了缓冲带,宦官直接掌握了行政中枢,头领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浑蛋的太监,大名鼎鼎的“九千岁”——魏忠贤。
混到朱由校这个份上,干脆找块豆腐撞死算了,给他弟弟朱由检(崇祯帝)留下了一个空空如也的国库(明代国库与内帑分设)和一个豪华的内帑。
李自成破城时对内帑的描述是:“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皆五百两为一锭。”户部太仓,1616年欠款500万两,太仆寺库1617年存银仅8万两。有人说朱由检未发内帑劳军,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多钱。
不发内帑,朱由检却想到了一个非常离谱的办法,“铸杂银”,就是往银里掺锡。崇祯朝后期,朱由检开始往银里掺锡,官银本来是明朝信誉最高、含银最纯的银锭,到他这儿改垃圾了。把官银变成垃圾,亏他还有脸说“朕非亡国之君”。朱由检仍然不满意,努尔哈赤正在山海关外猛抢,闯王1.0版高迎祥又搞得天下“盗贼烽起”,他的钱仍然不够花。更离谱的法子终于出现了——印纸钞。
如果说朱元璋是迷信于自己的权力,觉得自己可以对货币定价,那也说得过去,毕竟他老人家战斗力很强,没有任何储备,纸钞愣是流通了将近100年,没人觉得大明要倒下。
朱由检就不同了,印纸钞,纯粹是为了掠夺。
崇祯十六年六月(1642年),朱由检要求户部发行5000万贯纸钞,每贯卖给商人0.97两。“民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纸”,没有任何储备,更没有任何信誉,纸钞如何推行?
崇祯十八年,闯王2.0版李自成入京,朱由检自缢于北京煤山,明亡。
数历代王朝兴衰,我们的教科书把原因归结为地主阶级的疯狂剥削。这属于高度的概括总结,但具体原因并不一样。唐亡于藩镇兵制;北宋与唐朝相反,亡于皇帝军事权力过强;元则整个是一笔糊涂账,好像来中原就是为了抢劫,抢到不能再抢,回老家了。
明朝一代,却亡于皇权集权过强。
明朝所有权力都集中于皇权,没有外部力量可以对抗皇权。皇权却一定会衰落,衰落前会灭掉内部竞争力量,从而被外部取代的命运就在所难免。明朝有那么多的名臣、奸臣,甚至很多手握重兵的将领都一个个被皇帝剪除,没有反抗,更没有人黄袍加身,自作主张弄个皇帝干干。
崇祯帝朱由检常说“朕非亡国之君”,不对,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亡国之君。崇祯朝没有名将吗,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甚至吴三桂,哪一个不是军事天才,为什么不是被杀就是投降?
因为,这个朝廷只有朱由检才能说了算,而且绝不允许挑战者。
明亡,又一个农民王朝崛起——顺朝,只不过开始与结束都在瞬乎之间。李自成,跟被他灭亡的朱由检一样,在征战过程中,统一了手中权力。他们是皇权,不可能见到比自己更强大的人,即使是支持者,也不行。因为,通往皇权的路途,如同他们的心胸,太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