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领域的问题,只有回到起点才能发现走了哪些弯路,在这个问题上同样如此,如何让地方政府回到重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起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然而也是非常艰难的命题,原因主要在于,对于地方政府和主政官员来说,社会发展水平的考核无关痛痒,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GDP”的考核才是“致命的诱惑”。这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4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今年第7期,将发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重要文章:《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
文章指出,2003年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我们得到了许多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福利学院院长詹姆斯·米奇利在《社会发展》一书中认为,社会发展是指社会进步中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在我国,社会事业则具体包括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技事业、文化事业、体育事业、社区建设、旅游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等10个方面。
不必讳言,社会发展或言社会事业发展“腿短”的问题,从形成认识,到今天再次强调,年头不短,但是问题依然严重。就在两个多月前,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
两条腿不一样长,正常走路都难,何来协调发展?
而一旦不能协调发展,即如跛脚走路。社会发展得不到真正的重视,是社会矛盾的根本诱因。社会发展关切到人的发展,当社会发展的方向不明、动力不足、路径不顺,人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又从何实现?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个体的命运裹挟在经济发展的洪流中,越来越令人不安,比如说收入分配的差距越来越大,而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诸多弊端又一时难以消除,特别是社会公平正义遭到破坏,凡此种种,愈加逼迫人们寻找宣泄、奔突的出口。当我们在经济增长的激情中不能自拔从而藐视社会生态建设时,许多社会矛盾则会应运而生。拿江苏来说,伴随着经济的大踏步前进,诸如拆迁纠纷、环保冲突、上访风波等也随之增多,前几天发生的“东海父子自焚后房屋仍遭强拆”之事件,则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强力“盖”过社会发展的忧虑所在。而在一些地区,水污染、血铅中毒、公权侵犯民权这样的社会问题频频发生,其中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强调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可能带来的社会矛盾。这些地方发展经济的初衷是好的,强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成绩确也有目共睹,但是在具备了“后发优势”的今天就要注意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千万不该忘记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社会和谐。
可以说,种种社会问题,即使是个案,也值得地方政府在总理文章的谆谆教诲下,重新审视治理上的“跑偏”。
有意思的是,虽然整个中国的社会事业发展都存在“腿短”的问题,但是各地却并不忌讳在低水平线上争个你高我低,以当下炙手可热的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为例,各地时常爆出当地“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前移若干位”的新闻。
如果各地比的不是所谓的“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的位次”,比的是社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促进、协调平衡,这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很多领域的问题,只有回到起点才能发现走了哪些弯路,在这个问题上同样如此,如何让地方政府回到重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起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然而也是非常艰难的命题,原因主要在于,对于地方政府和主政官员来说,社会发展水平的考核无关痛痒,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GDP”的考核才是“致命的诱惑”。这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问题是,中央政府在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员的考核问题上,从来没有这样狭窄化,陷于“GDP崇拜”的地方官员,完全应该在自身多找原因。重视经济发展不是问题,如果按照学者毛寿龙主张的“从经济发展走向社会发展”的论述,那么经济发展还可以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眼前看来,这种推动作用并没有完全实现,甚至,一味地“偏执”于经济指标的取得,反而影响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原因更在于,在一些地方政府,“大政府”的思想还根深蒂固,缺乏对公民社会的培育意识,该管的管不好,不该管的乱管。而且不注重引导社会组织共同治理社会,总想由政府大包大揽,结果弄巧成拙。
并非没有经济社会两腿齐跑并进的样板。江苏江阴市27日在第八届中国政府创新论坛上被与会专家学家誉为中国的“幸福模式”,即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政府以群众的幸福追求为动力,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的一番作为。江阴经验充分说明,做到两条腿一样长并不难,关键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公共治理的变革就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