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国土资源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2010年部门预算”,有报道称,这是我国政府决定“三年内公开中央部门预算”后,第一个公开部门预算的中央部委。继30日国土资源部率先公布其部门预算后,财政部和科技部也于31日相继在其门户网站公布了2010年部门收支预算总表和部门2010年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按照新华社的评述,这意味着备受关注的中央部委部门预算公开大幕已徐徐拉开。
不管这个“晒账本拉大幕”是不是来自上面的推动,是不是按照大众的期待“晒”出了细目,就凭敢为人先的精神,我们不能不为之称道。
但是,第一个公开公共预算的部门我们可以忽略“账本”的透明度,以后的公开,应该成为真正的公开,实质的公开。如果还像过去一样,把N个分账放在一个大账里面,笼统给出来的大数字,说好听点是编制缺陷,说难听点就是忽悠老百姓。这样的公开比不公开或部分公开没什么进步,不但浪费了网页,还有可能给预算腐败披上一层伪装。
公共财政资金源于“众人之财”,顾名思义,公共预算就要面向公众。如果将中央财政本级预算比作一个“大蛋糕”,中央部门的预算就好比一个个“小蛋糕”。因此,通过公开部门预算,公众可以更清楚了解中央部门的一个个“小蛋糕”怎样切分。照这样说,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财政预算如果也拿出来细晒,“蛋糕”的切块就更小了,小到进了谁的口都能明明白白。可以说,这样的“小预算公开”对百姓了解政府怎样花他们的钱,有没有乱花钱,是不是存在“三公”支出的情况大有帮助。当然,这样的“小预算公开”也会让一些习惯大手大脚花钱的政府部门极端不舒服,不情愿。换句娱乐点的比喻,就好像暧昧的男人要向老婆公开手机短信一样。在美国,随便去看一个州的部门预算,可以细致到每年要买多少支笔,在我们这里,能告诉你买多少辆车就不错了。一项调查显示,341个省级部门行政支出的透明度几乎为零(见今日快报报道)。
因此,不能完全指望一纸政令下,部门预算公开自觉到位,一目了然。怎么办?
首先我们会想到人大的作用。的确,吴邦国委员长在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要在8月份专门审议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这改变了往年审查上年决算时一并审查当年预算执行情况的做法,可以增强监督的实效性。可以说,“监督预算代表”在公共预算公开化运动中大有可为。不过大有可为的人大代表越往下越难作为。到了地方,政府预算的公开和细化,仅仅依靠人大的监督还不够,必须依靠民众。这就是在中国刚刚萌芽的“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
在深圳,有一群自发的“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他们创办了公益性的中国预算网,搜集和提供有关公共预算的“信息和事实”,在此基础上形成讨论和研究。他们的师出无名随着2008年5月正式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而走向合法。《条例》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预算和决算报告是需要主动公开的“重点政府信息”,必须向公众开放并提供便利的查阅条件。从这时开始,吴君亮、李德涛这一群自发的“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向中央部委和多个地方政府发出了数以千计的政府预算公开申请,并于2008年成功申请到深圳财政预算方案。他们的行动尽管收效甚微,但“堡垒”开始崩塌,在公民的督促声中,广州市财政局在官方网站公布了2009年全部114个部门预算,成为国内首个在网上向公民“晒账本”的城市。随后,先前以“保密”为由拒绝民间人士要求的上海市财政局和山东省济宁市审计局接受了公开部门预算的申请。但多米诺骨牌并未延续地倒下去。
预算属于公共政策行为。公共预算改革的两个关键环节:公开和参与,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博弈的政治过程,公开预算在一定程度上“捆紧”了政府的手脚。推进预算公开的每一步努力,不仅能帮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资金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如何配置,也有助于公众监督政府。因此政府部门对此的抵触是不可低估的。人大的监督力量是预算透明化的重要保证,但同时,壮大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队伍,全方位、大范围、常态性地依法申请政府预算公开,并给予观察追问,显得十分必要。令人不安的是,尽管公众对上网的政府预算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关注,但成为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的热情还不乐观。原因有二:政府的事哪轮得着我管的小市民心态;公共事务与我何干的非公民意识。
拿南京来说,“回迁一个孙中山铜像怎么需要1950万元”的疑问尽管成为这几天市民热议的话题,但还没有出现一个较真的预算公开申请单。其实,你建委花这么多的钱到底值不值得,具体花哪儿了,本该是纳税人有权过问的。“欢迎市民来监督”,当然包括欢迎来自民间的“非常查账人”对工程预算指指戳戳。你预算不拿出来晒晒,只“报了一下大致账目”,让人如何监督?
所以,地方预算公开,“吴君亮”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