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中旬股指期货登台后,原本还骑虎难下的沪深股市似乎找到了方向。经过半个月,上证指数已从3100点高地退至2800点附近。
节前,货币基金一如既往开始了闭门谢客,不少领跑的股基也先后掀起了限购潮。而从本周一起,华夏基金旗下四只基金也先后加入了限购大军。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控制基金规模是限购的一大因素,但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也可能是促使华夏四基金限购的诱因。鉴于华夏基金在过去对于市场较为精准的把握,其限购行为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华夏四基金发限购令
5月4日,华夏基金宣布自当日起暂停华夏平稳增长和华夏蓝筹核心的申购业务。同时,华夏基金还决定对华夏成长基金(前端)、华夏优势增长基金的申购业务进行限制,即单个投资人单日累计申购申请金额均应不超过50万元。
就在上述四只偏股型基金推出限购令的同时,也意味着华夏基金旗下多数主动型偏股基金进入了封闭期。来自华夏基金网站的资料显示,目前,华夏基金旗下处于无限制申购状态的主动偏股型基金只有华夏回报(前端)、华夏回报二号(前端)、华夏蓝筹(前端)和华夏全球精选(前端)。
紧缩忧虑或是诱因
华夏基金对旗下多只基金实施限购,申购业务处于无限制状态的主动偏股型基金已不多,这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华夏基金对旗下基金实施申购限制,还是基于目前对市场环境谨慎的考虑。尤其是5月2日央行调升存款准备金率至17%,接近历史高点,引发市场对于央行可能在未来使用价格调控工具——加息的忧虑。在此货币紧缩的背景下,系统性风险积聚,市场结构性机会基本消失。“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华夏系限制申购,在对投资者资金负责的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基金未来的业绩。
也有业内人士分析,此次限购是为了避免基金规模异常变动。在目前市场行情急剧震荡的情况下,基金规模变动幅度过大都有可能严重影响投资人的收益,特别是规模巨大的基金品种。基金规模短时间内变动过大,在基金经理调整组合时,大规模卖出股票对股价会造成较强的冲击,使得基金经理不能以理想的价格卖出股票。而在目前,若大量的机构资金涌入,会对基金操作的灵活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少明星基金也限购
而在华夏基金对旗下多只基金实施限制申购措施前,已有不少今年以来的明星基金开始限购。4月26日,诺安灵活配置和中海量化策略暂停了申购以及转换转入业务。华商基金也宣布,旗下的华商盛世成长基金自公告之日起,每个基金账户单日申购累计最高金额为50万元。4月27日,银华基金也发布公告称,银华和谐主题基金自公告之日起,单日每个基金账户累计申购的金额不超过100万元。4月29日,大摩领先优势基金也发出限制申购的公告,自5月4日起单个账户单日累计申购金额也要低于50万元。
从实施限购令的基金名单中不难发现,当中不乏业绩领跑的基金。数据显示,诺安灵活配置自去年三季度以来,基金份额增长了近6倍。华商盛世成长、银华和谐主题和大摩领先优势,今年以来的份额都出现了大幅增长。不过,上述基金总体份额基本上均未能超过20亿份。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华夏平稳增长的资产份额约为44亿份,华夏行业的份额已达到了125亿份左右,华夏成长和华夏优势增长的份额也分别达到了80亿份和近70亿份。
有基金分析人士坦言:“相比之下,华夏旗下的主动偏股型基金规模都不小,用限制申购的模式来保持基金操作的灵活性,其效果又有多大呢?况且4月中旬以来,A股市场整体呈现出单边下跌的迹象,能提供给机构的投资机会也未必很多。”
市场风向标再现?
事实上,经历过2007年牛市巅峰时期的投资者,或许都还清晰地记得在6000点高地上,华夏基金曾对旗下多只主动偏股型基金实施限购。
2007年10月15日,华夏回报、华夏优势增长、华夏蓝筹核心暂停申购、转换转入及定期定额业务。而神奇的是,在2009年1月初,华夏优势增长、华夏行业精选、华夏蓝筹等5只主动偏股型基金又集体恢复了日常的申购业务。
“6000点限制基金申购,1900点开放旗下5只基金申购。”曾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这样形容华夏基金对市场节奏的把握。
屡屡踩准市场大节奏的华夏基金,也一直被评为市场冷暖的风向标。鉴于华夏基金2007年和2008年也采取过类似的限制申购措施,此次华夏基金大规模的限购行动,是不是也折射出其对未来市场的看法?虽然现在还不知道答案,不过这也势必成为投资者讨论的焦点。
据《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