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他是儒雅亲切的老师,从教40多年竟然没向学生发过脾气;课堂外,他以政协委员、普通公民身份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关注各类社会问题。此时,他往往又显得脾气挺大……如今,69岁高龄、闻名全国的金陵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喻旭初仍然坚持在教学一线,用两面脾气的“俞氏方式”教书育人,参政议政。
□快报记者 黄艳/文
快报记者 赵杰/摄
公民喻旭初
出生年月:
1941.12
籍贯:
江苏宜兴
学历:
1959年—1963年,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
经历:
1963年至今,在南京金陵中学担任语文教师,现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其间:1990-1992年任南京市政协委员
1992-2002年任江苏省政协委员
1991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曾任一届民进南京市委副主委
两发公开信,“救救学校”
2008年9月一开学,一则消息在金陵中学炸开了锅,学校东侧开辟马路,需占用学校土地,学校东南角原是预留给学校的教育用地,但现在可能会改造成休闲街区。没有犹豫,9月下旬喻旭初起草了致南京市人大、市政府的公开信,对此表示坚决反对。信上共有金陵中学7位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的签名。
喻旭初经过调查发现,金陵中学的教学用地不是多了而是原本就有缺口,当时还有缺口1.6万平方米。如果在学校东侧开路,将使学校教育用地再减少2000平方米。他拿出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用地规划和保护规定》的条例来支持自己的看法,学校不得安排在“城市干道旁,避免城市交通的噪音干扰”。如果按方案施工,学校的教学楼离马路间距只有6米左右。每天来往车辆将影响正常教学。上学放学,学生一出校门就是马路也不安全。
“马路可能会不断变化,但学校特别是名校应该长久存在。”喻旭初在公开信中指出,大家爱金陵中学,也热爱南京。要实现打造教育名城的战略目标,就得全力保护名校。而120多年历史的金陵中学是前人留给南京市的一份厚重的遗产。“凡事不能任由几个人拍拍脑袋碰个头就轻易决定下来。一定要走法律程序,一定要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以求社会和谐。”当时喻旭初特别呼吁市人大、市政府就此事进行一次专项审议,坚持依法办事,妥善处理城市改造与教育发展的关系,切实保证学校教育用地不受侵犯。如决策有误,应追究决策者的法律责任。
此事在10月中旬通过媒体传播开来,但事情仍旧在僵持,喻旭初11月份又发出公开信,重申立场。喻旭初特别提出,为什么“牺牲”的总是学校?南师附中、一中、中华、南京外国语学校、长江路小学、北京东路小学等一大批中小学都不同程度地遭受过“蚕食”,这种“牺牲”何时是个头?
后来,由于喻旭初等老师和校友们的多方努力,开路的事终于搁置下来。但喻旭初的心情并不轻松:这样的事,以后就没有了吗?金陵中学躲过了,可别的学校呢?
一个非常有脾气的政协委员
1990年,无党派人士、金陵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喻旭初多了一个身份,当上了南京市政协委员;1991年,喻旭初加入了民进;1992年他成为省政协委员。
“真正对社会现象深刻思考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多起来的,特别是全国的真理问题大讨论,对我触动很大。讨论的核心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时我也受其影响,自己思想也开始解放。”当上政协委员,让喻旭初有机会更多地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政协会上喻旭初很有点“脾气”,提出的许多意见非常尖锐,常常是直击要害。
2002年12月31日,喻旭初去参加省政协的迎新茶话会。会前他就拆迁、房价、城市规划、舆论监督等10个问题,写了封信,实话实说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当面交给了曹克明(时任省政协主席)。第二天是元旦休息。第三天上午10点多钟,一位同事喊:喻老师,有你电话。喻旭初接过话筒,对方说,我是曹克明。曹克明表示,当天晚上就把信看了两遍,写得很好,欢迎你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在回答了喻旭初关心的几个问题后,曹克明还特地说,欢迎你继续反映群众关心的问题。如果有什么事要我们办,可以找我,也可以找其他几位领导。这番话让喻旭初很感动。
2003年开始,喻旭初结束了自己的政协委员生涯,但他仍以普通公民的身份继续参与社会工作。
2006年8月,喻旭初就“旧城南的改造”给时任南京市委书记的罗志军写信。出于对南京历史文化保护的深沉关切,有些用语十分尖锐,甚至有“别做历史的罪人”这样的话。罗志军对喻旭初的信非常重视,立即作了批示,责成老城南所在区秦淮区区长接待他,这次接待谈了两个半小时。
想修路?可以,但要给一个明白的交代
2007年2月,喻旭初给温家宝总理写信。信中说,每年的全国“两会”,许多代表、委员认真履行人民赋予的各种权利,他们受到普遍尊重。但确有部分代表、委员不大动脑子,除了说些官话、大话外,就是举举手,拍拍掌。希望代表、委员们能增强民众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节约意识。这封信在两会期间激起强烈反响,成为社会对委员、代表关注的一个焦点。
2008年,喻旭初对制订《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议。特别讲到:教育是讲规律的,它宜稳定;虽然它也需要不断发展,但不宜多变。不然,就不是搞教育,而是折腾教育。教育经不起折腾。所以纲要中的一些重要表述要慎重推敲,一旦定下来,不能随便改动。对于江苏高考方案10年五变,喻旭初认为不妥。早在2002年他就发表过相关看法,认为高考变动大,多数师生、家长都很有意见。希望分管部门到下面看一看,听一听,搞些调查,开些座谈会,使高考真正有利于中学的正常教学、真正有助于人才的培养。
2009年11月,喻旭初又写文章,质疑南京到处挖路,以及道路改造工程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文中写道:自这年夏天开始启动的中山路改造工程,到10月份已接近尾声。建议成立中山路改造工程调查组,对改造过程中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作一次全面细致的调查,给全市人民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这封信本来想寄给市政府,但有人帮喻旭初把文章发在了网上。“网上有很多赞同的声音。也有南京大学的教授打电话给我,说知识分子应该有这种责任感。”记者在网上找到了相关的帖子,这份以喻旭初实名发的帖子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真是喻老师吗?好文章先顶再说。”“我也顶一下喻老师,不愧是语文老师,质问得有礼有节,比一些人无序地乱骂乱吼要有分量得多。”“不愧是名教师,顶你,喻老师!”“老师:问责相当专业啊!!顶你!”……
对于因自己掀起的波澜,喻旭初很平静。在他看来,很长时间以来,当有一些人向政府职能机关提建议或者发表看法时,会被认为没事找事,这种态度很不正常。所谓“没事找事”多半是因为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否则谁会没事找事呢?现在应该淡化官本位思想,强化公民意识,首先要坚持法制,同时讲究民主,在法制轨道上按民主程序办事。当然这需要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但是社会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观点
别再提“老百姓”
记住,是公民!
69岁高龄还要为学生上课已属不易,可喻旭初偏要在自己的主业语文之外还要另开新课。 从2006年开始,喻旭初为学校高二年级学生开了一门选修课——漫谈人文精神,其中有一章专门讲公民,这在中学选修课中也是很少见的。
“我的想法是应该早一点让青少年接受公民教育,一共是两节课,讲讲什么是公民,公民的权利,包括发达国家公民监督政府的案例等等。”听课之后,几个学生专门就一些问题写了文章,认为公民教育很必要,这使喻旭初很欣慰。
喻旭初说,有一个词用的时间很长,就是“老百姓”。他觉得老百姓这个词应该淡化消失。这个词是封建社会延用了几千年,老百姓上面是官,好像两者是对立的。现在身份证上用公民这个概念是一大进步,这是一个法律概念,确定了每一个有公民权的人的基本权利。作为一个公民,既要维护个人的各种合法权益,更要关心社会的进步。眼下,公民权仍然缺乏制度的保障和详细的规则,这是需要大力改进的。
对话
公民教育
要从中小学抓起
现代快报:为何您在课堂上从不发火,而面对一些社会现象却又显得“脾气”很大?
喻旭初:童年时代,我是跟着外婆长大,这段成长经历对我的性格、做人态度影响很大。外婆没有什么文化,但她极富爱心,对人善良、宽容。大学进入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读了不少外国作品,进一步唤起了自己对人、人性、人道的关注。
我觉得一个社会的民主应体现在方方面面。细化到自己的教师工作上,师生应该互相尊重,我笃信与人为善的原则。这也是学生们没看过我发脾气的原因。我的想法是,与学生多一点情感交流,多一点思想碰撞,教学中多一点人性的光辉。我的偶像是鲁迅。我一贯追求自由,向往民主,鲁迅的针砭时弊不留情面我很敬佩他。鲁迅是有骨气的响当当的中国脊梁。而我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也有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
现代快报:您理解中的公民权利包含哪些方面?
喻旭初:我觉得首先要让每个公民有知情权,其次要有监督权和批评权,要增加民主渠道,畅通对话通道,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有些人跟我说,政府的事情总是要支持的,这句话总体上没有错,但是一定要搞清楚一点,政府是由人组成的,是人就会犯错误,哪会从不出错?政府肯定也会犯错误,而且政府犯错误影响面很广,为了避免政府犯错误,所以要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现代快报:从教育的角度应该如何培养公民意识?
喻旭初: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一方面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果,但同时存在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建议在中小学,至少从初中开始要系统进行公民教育,使下一代从接受教育开始就懂得怎样做一个好公民,如此长期坚持,我们的社会才有光明的前景。只有人人都享有公民的基本权利,每个人才能像温总理所说的那样生活得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