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纵论
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中有一道总分15分的题,是选自《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文章《寂静钱钟书》。近日,原作者按答题要求试做了一遍,竟只拿了1分。作者以此内容发布的一篇博客《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也开始在网上传播,引起不少网民对出题人甚至高考的抨击。
(《中国青年报》10月28日)
有意思的是,当作者以一名考生的身份来答题的时候,正确率却提高了很多。原因很简单,很多时候,高考语文阅读题考查的是运用答题技巧和套路的能力,而不是鉴赏文章的能力。这也使得文章的作者不无感慨:“大家都在同一套框架里讨论问题,出题人根据高考框架出题,考生根据高考框架答题,阅卷老师根据高考框架批改……因此拿12分和拿1分,不是因为个体差异,而是看你用不用高考‘话语体系’说话。”
所谓的高考“话语体系”是什么?说白了这就是一个框架,一个喜欢“标准”喜欢“统一”的框架而已。主观性很强的阅读理解题,本身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生活经历和价值观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感受和理解就会不一样,而标准答案,无疑把每个个体的思维扼杀了,强行全部挤进一条胡同,这样产生的,就是一群只会做题、不会思考的学生。很多人抨击高考,正是基于一些高考题目有扼杀考生自由思维的嫌疑。更有人将此联系到“近20年来中国再也没有大师出现(不管哪个方面),也是因为这样的土壤很可能扼杀天才”。
把答案标准化统一化,这些题目设计者并不是始作俑者,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起,“统一”和“标准”就已经成为了我们习惯拿捏的一个器具。
作家王小波在《思维的乐趣》中写道,“有必要对人类思维的器官(头脑)进行‘灌输’的想法,时下正方兴未艾。因此有很多才智之士在其一生中丧失了学习、交流、建树的机会,没有得到思想的乐趣就死掉了。”为了达到某个“统一”或“标准”的要求,“灌输”想法这样的方式便不可避免。而对于那些习惯了被灌输的人们而言,思维的功利性便逐渐有可能取代自由以及纯洁。
前两天江苏召开了一场中学生作文研讨会,在研讨会上,60多名一线的语文老师谈到中学生作文虚情假意现象时痛心疾首,并呼吁要让孩子“真情回归”。为什么如今的孩子们在作文时都学会了“见风使舵”“察言观色”,这恐怕与他们常常接触到的那些被标准化的答案不无关系吧。若干年之后,这些已经习惯了答案“被标准”的孩子们也许都能考出高分,可对这个国家和时代而言,问题却很严峻:我们需要的是标准统一的零部件呢,还是一些有独立思想独立判断的人?(陈方)